榉溪孔氏家庙 孔氏家庙古戏台 榉溪是江南孔子后裔最大的聚居地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榉溪孔氏家庙的所在地。孔氏家庙在全国有三处,一是在山东曲阜,称北宗;一是在浙江衢州,称南宗。榉溪孔氏家庙,则是第三处,称婺州南宗。 榉溪孔氏家庙始建于南宋宝祐二年,宋理宗追念端躬公功德,赐“万世师表”金匾一块。孔氏家庙坐南朝北,占地面积836平方米。整座建筑以中轴线贯穿,由门楼、戏台、天井、前厅、穿堂及二小天井、后堂等组成。建筑堂构考究,古朴宏伟,柱础中留有宋、元、清、民国四个朝代的式样;牛腿雕工精湛,极具艺术性。 从孔子第48世孙孔端躬定居榉溪开始,800多年来,在磐安这片深山野地里,婺州孔氏南宗繁衍传承,孔氏后裔遵循“孝悌为本,耕读为生”的祖训,已发展到万余人,子孙遍布永康、东阳、嵊州、新昌、仙居、缙云等地。 孝是道德规范的根本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孔子把“孝”看成是人间各种伦理关系中的第一伦理,把孝所反映的父母与儿女的感情看做是人世间种种亲情中的第一亲情。孝悌是儒家伦理的重要范畴。仁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孝悌则是人之根本。 “孝”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与赡养。《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认为,人如果有孝弟(即悌),天下就太平了。因此,提倡孝悌,就是治国的根本。 怎么样才叫孝呢?《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过去现在都有人认为只要能赡养父母就算孝了。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孔子对此提出纠正,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没有敬,只能养,与犬马没有区别。孝指满足长辈物质和精神的两方面需求。物质需求是低级的、犬马都有的,精神需求是高级的,人类才有的。 “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孝与悌相联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从现实意义上讲,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则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 孔氏第75代孔国军,是榉溪村里的义务导游,每有宾客游人来访,就前来介绍引导。他说,榉溪的孔氏后裔每年都会举行祭祀先祖孔子的仪式,时间是9月28日,今年将逢大祭。 圣祖遗风传承800年 《磐安县志》记载,孔端躬,字子敬。原籍山东曲阜阙里,系孔子四十八世裔孙,少力学,登进士第。宋宣和三年(1121年)授承事郎、大理寺评事。持身清白,除暴安良,吏畏其威,人怀其德。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南侵,端躬与父评事若钧、伯中奉大夫若传、兄衍圣公端友等护驾南渡。伯与兄寓居衢州,端躬则侍父随驾,抵台州之章安镇。 时端躬目睹朝廷腐败,奸臣揽权,叹息不已,自以枉为朝官,意欲丢官弃禄,作一庶民,觅栖身之地,自食其力,与草木为邻。道经永康榉川(今盘峰乡榉溪),值父若钧病逝,遂葬父于钟山之后坞,并隐居榉溪,承先志建山庄古寨“南宗阙里”。 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宋理宗追端躬功德,以衢州孔庙例建榉川南宗阙里孔氏家庙,赐“万世师表”金匾一块,后遂为孔氏婺州南宗。其子孙照例免赋税劳役,白身最长者可荐朝录用。2006年5月,榉溪孔氏家庙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榉溪的孔氏后裔,虽然隐居深山,但秉承儒学思想,恪守祖训,尊重儒学,设书院,授生徒,代有文人名儒,达官显贵,人才辈出。《磐安县志》记载,南宋年间,孔挺在今盘峰乡榉溪村创立杏檀书院。孔挺是孔子第50世孙,为松阳县丞。 第55代孔克英,字积中,元代学者,任丹阳书院山长,曾赴山东曲阜,谒林庙,被衍圣公赞赏。俞希鲁称他为“伟丈夫”,明太史宋濂曾聆听其讲课。克英死后,宋濂为其撰写墓志铭。此外,孔氏婺州南宗还有孔济中、孔思腓、孔思靖、孔希仁、孔希棂、孔立访、孔公豆、孔贞鼎等一大批儒官,为孔氏南北两宗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