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孔庙大成殿 位于湖北孝感市应城的应城孔庙亦称学宫、儒学、县学,位置在应城城关东门内(即今应城人民公园内)。 唐•显庆年间(656-660年)县令韦思谦在此始建黉舍,以治兴儒学,后佚。 宋•元符二年(1099年)县令谢良佐在此修建了学宫,他在理政之余,常亲临学宫授课,学宫不久毁于战乱。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刘炳任应城县令,兴儒学,修学宫,但学宫很快再次毁于兵火。 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贾严在原址重建学宫。洪武十年(1377年)应城并入云梦,学宫随之废弃。洪武十三年(1380年)应城恢复县治,知县韩子忠、训导陈居敬重修学宫,限于当时的财力,学宫建得很粗糙,不久便倒塌。明•景泰七年(1456年)知县夏玑重修学宫,修建了大成殿、庑、门、池。天顺五年(1461年)德安府知府周铎将整个学宫增饰一新,并在大成殿后面新建了明伦堂。天顺八年(1464年),德安府推官章甬在明伦堂前辟两斋:左曰:“日新”;右曰:“时习”;在明伦堂后修建了讲堂、神厨、馔堂。(后来这些建筑都改作为教谕办公处);在明伦堂的的东面修有万钟仓(后来改为学生宿舍);在明伦堂的左边修了大门,在大门的左边修了文昌祠,门的东面、西面修了教谕、训导办公处;在明伦堂的东北建了射圃,依射圃修了供人小憩的亭子。建后不久,学宫又毁于灾害。 应城最早称“孔庙”并传于后世,是在明•成化七年(1471年),由知县汪清改造原学宫而成。应城孔庙在建筑风格与布局上,以山东曲阜的孔庙为蓝本,既仿帝王宫殿之制,又有着特殊的思想文化内涵。大成殿为孔庙正殿,供奉孔子塑像或牌位,并在此进行祭祀活动。新建成的大成殿为五楹,高三丈有余,较已毁的学宫“深倍之,广再倍之”。大成殿的两翼为庑;前面建有大成门、棂星门,他们各宽三楹;后面建有明伦堂,宽五楹;大成殿的东西为斋室,高度次于殿,深度次于堂。此次增修了膳堂、澡堂,添置有用于祭 和鼓乐的器具。建筑前修有泮池、泮桥,建有三坊和石龟,规模颇为壮观。建筑布局为轴对称式,院落沿中轴线南北排列,同时向左右两翼均衡展开;在空间上层次分明,主体建筑大成殿雄居中央,坐北朝南,周围建筑参差错落,前拱后卫,庭院之中,点缀以双桂双柏,整组建筑布局合理,疏密有序,金碧交辉,气势宏伟。知县汪清作《重修儒学记》记述了维修全过程。 明•成化十年(1474年),德安府知府计昌把“文昌祠”改为“乡贤祠”,并把它迁到了学生宿舍的北面。明•正德元年(1506年),提学陈凤梧又把乡贤祠迁到戟门(大成门)的左边。正德九年(1514年),教谕曹俦在“日新斋”的南面建“兴贤门”。正德十五年(1520年),知县周冲在大成门的左边建了“名宦祠”,把“乡贤祠”移到了大成门的右边。 明•嘉靖四年(1525年),大成殿倒塌,知县冯宗龙重修。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县李调元在大成殿的东边建了“敬一亭”、“启圣祠”。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知县张叔宗对大成殿及周围建筑进行了维修。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大成殿又一次倒塌。知县陈扬产万分着急,他想孔庙是儒学圣地,如果在我的任期内消失,我将成为应城的千古罪人,但自己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又不能向老百姓摊派,只好向上级请示。德安府知府齐一经、推官钱士完得知此事后,带头“捐七十金”。随后,又贴布告,号召应城的乡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对重建孔庙这件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好事,人们踊跃捐助,重建孔庙的木料、砖石在数日之内就筹集完毕,所需资金也很快到位。在知县陈扬产的主持下,工程从三月开始,十月竣工,重修了大成殿、两庑、名宦祠、乡贤祠、棂星门、大成门,按原来的样式重修了露台,并使之较原来的增高三分之一。此次重建还更换了其它建筑糟朽的檩、枋、梁和残破的瓦兽件,新建了残缺的庙墙。修复后的庙宇,比倒塌前,更加宏伟。孔继皋作《应城县学碑记》详细的记述了此次重修的情况。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教谕刘晖德率庠士扬名时、张于位等捐款改造棂星门,高度仍保持为五尺;在棂星门正南十丈许、大道以北的地方,用陶砖做了一个屏,宽四丈五尺,高一丈七尺五分。还重修了大成殿、东西庑、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大成门、礼门、义路等处。 由于时局动荡,战火连绵,自明•万历十五年教谕刘德辉改造孔庙后的近百年间,孔庙没有大修过。虽然孔庙的规模尚存,但孔庙内殿、庑、门、池等建筑大多毁坏,清•康熙七年(1668年),应城知县樊司铎、教谕吴元馨认为,孔庙如此倾颓不能表明我们尊崇孔子,不修好孔庙,本县学子就没有良好的环境研讨文章,以前人才辈出的盛况将不复存在。于是,他们广泛联络乡绅,重修了孔庙。吴元馨作了《重修儒学记》文。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新任知县齐国政到孔庙行礼完毕,看到了孔庙摇摇欲坠,心想,当今圣上崇尚儒学,为天下孔庙御笔亲书“万世师表”四字,我要重修孔庙,以表我尊敬圣人之心,但想到自己力量有限,就向上级求助并得到支持,他拿出自己全年的俸银,再联络几位志同道合者,备齐了木石及工匠所需费用,于冬季农闲之时开工,按原来的式样重修孔庙,于次年农忙之前基本完工。随后添置了仿古祭器、乐舞器。孔庙修好后的秋闱,应城学子捷报频传,齐国政欣然提笔写下了《重修儒学记》。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县李可采;雍正七年(1729年)知县唐琳相继捐俸修建孔庙。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金赠初到应城,拜谒孔庙,看到“宫墙以隳坠”,当时就发出“既读其书,当勿亡其本”的感慨,当即带头捐出俸银,并鼓动邑绅捐银重修了孔庙。整个工程时近三年,重修了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东西庑、乡贤祠、名宦祠,新建了“忠义孝悌祠”。重建后的孔庙“美景当前、壮若凌霄”。万中 作《重修县学记》记述了维修孔庙过程。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知县王嵩高捐俸再次维修孔庙。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经过几十年的风雨侵蚀,孔庙又只剩下几间破烂不堪的旧房子,应城知县奚大壮以无学不兴,无校难以脱愚,毅然出俸整修,以利士子之学。此修废肇新之举,百姓交口赞誉,踊跃参与。 清•道光三年(1823年),教谕鲁寿邦倡捐赠建“崇圣”、“忠义孝悌祠”、“贺文忠公”等祠,并维修了“龙门”。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知县纪昌期看到孔庙破烂不已,就捐出俸银,并倡导有识之士捐资维修。工程从暮春开始,到中秋竣工,修了大成殿、泮池桥栏、贺文忠公祠、忠义孝悌祠等。由于此次只募到500余两银子,孔庙中的许多建筑如名宦祠、乡贤祠、黉墙等因经费不足而缓修。纪昌期在《重修儒学记》中对此遗憾不已。道光十八年(1838年),邑绅吴毓梅捐资维修了“名宦祠”、“乡贤祠”,重建了一道黉墙,不仅完成了纪昌期的心愿,而且还新建了祭器库、乐器库、更衣所各六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知县鲍光 拨充公款并募捐了部分资金维修了神牌、通墙。 清•咸丰元年(1851年),教谕陈绍治倡捐在朱红色台阶下面铺垫石块。咸丰四年(1854年),孔庙的神牌、殿、庑等建筑大半毁于农民起义军的炮火中。 清•同治八年(1869年),知县唐基甲再次募捐补修孔庙。 清代孔庙格局仍巍峨壮观。大成殿为五楹,面积209平方米,殿高10米,宽20米,深14米,歇山重檐,斗拱翘角,殿内宽敞轩昂。屋脊为宝瓶与兽纹,造型壮丽,结构精巧。殿前台阶一米有余,有古柏两株,苍翠挺拔,西边一棵曾遭雷击,数年以后重发新枝,殿后有桂树两株。双桂、双柏相映,平增几分古色古香。明月之夜,孔庙的大成门前的泮池里“双月映照”(在泮桥两边的泮池中能看到一左一右两轮明月),泮桥为单孔拱桥,大有“为我独孔”之势。大成殿内,供有“至圣先师孔子”塑像,并有“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的碑文,碑文系清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奉敕文敬书,由湖广德安府应城知县许霖吉立,殿内还悬列清朝历代皇帝御颁的匾额: 大成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悬御书“万世师表”匾额。 雍正二年(1724年)颁额“生民未有”。 乾隆元年(1736年)颁额“与天地参”。 嘉庆四年(1799年)颁额“圣集大成”。 道光元年(1821年)颁额“圣协时中”。 咸丰元年(1851年)颁额“德齐帱载”。 同治二年(1863年)颁额“圣神天纵”。 光绪元年(1875年)颁额“斯文在兹”。 大成殿左为祭器库,右为乐器库。东西庑之南为更衣所。大成殿后旧有魁星阁壁画,魁星像。 崇圣祠在明伦堂北、五楹。左有忠义孝悌祠,右有贺文忠公祠。戟门,在两庑前,即大成门,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 明伦堂为学中讲堂,在大成殿北、五楹。光绪八年(1882年),知县罗缃在东北隅恭刻顺治九年(1652年)颁发卧碑八条训纪。堂中书圣经,旁悬朱子所书“孝悌忠心礼仪廉耻”八字。左右为贡举题名匾额。西为教谕署,东为训导署,东南为烈女祠。仪门在明伦堂东,外为射圃。射圃南为“文明重地”;戟门(亦即大成门)之前为泮池;泮池之前为棂星门(亦即石牌坊);棂星门之前左为礼门,右为义路;又前为屏墙;屏墙前为壁水,左右为下马碑;壁水前为龙门;龙门前为奎光阁。(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龙门改建于十字街。) 孔庙藏书(旧志止载乾隆年间所颁各书):《十三经注疏》一部、《二十一史》一部、《钦定四书文》一部、《明史》一部、《周易折中》一部、《书经传说汇纂》、《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一部、《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一部、《钦定孝敬集注》一部、《御纂性理精义》一部、《御选故渊鉴》一部、《御纂四书日讲解义》一部、《朱子全书》一部、《通鉴纲目》一部、《御纂资治通鉴纲目三编》一部、《钦定周官义疏》、《钦定仪礼义疏》、《钦定礼记义疏》各一部、《御选唐宋文醇》一部。 科举年代,孔庙为县级生员的考场。四乡学子即赴考应试,县试及第即庠生。孔庙外的射圃,是武生考试的场所。每逢孔子的忌日,全县生员相聚于孔庙举行“祭孔”活动。而在送学之日,则集新进生员于大堂,簪挂红花,行庭参礼,知县拱立答揖,再由鼓乐吹导,谒文庙,诸大成殿,并在阶下行三拜九叩首礼。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8月,应城县图书馆设于孔庙,藏书万册,每日开放。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应城县民众教育馆(应城市文化馆的前身)设在孔庙,这是应城早期的文化机构。孔庙大成殿和东西庑是文物陈列室,当时陈列有各种生物标本和文物(如太平军攻打应城的大炮)。陈列室长年对外开放。大成门是图书馆,楼上是藏书室,楼下两边是阅览室。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大成门建有应城县通俗图书馆,藏书2万册,书库和阅览室在大成门楼上、楼下两侧东为图书馆,西为儿童阅览室,直到1938年8月应城沦陷(抗日战争时期)。 新中国建国后,1956年6月1日应城县图书馆在孔庙正式开馆。大成殿为阅览室,大成门为办公室和书库。 1957年10月,应城县博物馆设于大成门,这时图书馆和博物馆共管孔庙。 1962年,县图书馆、博物馆均并入县文化馆。这时孔庙由县文化馆管理。就在这一年,孔庙大成殿改建为“应城县革命烈士祠”。 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孔庙仅存大成殿、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泮池、泮桥。1966年初,由县文化馆主持,对孔庙进行了维修,更换了部分朽烂的檩、枋、梁和残破的瓦兽件,彩画了大成殿等建筑。 1971年,县民政局对孔庙进行了维修,把大成门及两边的乡贤祠、名宦祠改为砖砌平顶房;改大成殿屋脊宝瓶顶与兽吻为水泥云卷纹,屋面为绿色琉璃瓦,掏出了大成殿内柱(金柱)内的白蚂蚁,并往中空的柱中注水泥,辅以钢筋支撑;拆除龙凤雀替承托;四面修60公分高的水泥镂花栏杆;东、南、西三面沿金柱起一米的矮墙,东、西面矮墙上为玻璃格窗,南面矮墙上为玻璃戟星门,北面起山墙;柱饰红漆,室内刷白,地坪改砖面为水磨石。 1986年3月,应城县博物馆向人民政府申报孔庙为应城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应政发(86年)7号文件」。 1992年,园林处对孔庙进行了维修,(是年孔庙交由园林处人民公园管理),把“大成门”改为“至圣门”;对大成殿进行了勾抹清垅;重新彩画了大成殿的门、窗、檐、柱等。 1992年至今再未有对孔庙进行维修。2006年4月,应城市博物馆始接管孔庙。 2006年12月,应城市博物馆申报孔庙为湖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