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闻名的水南村圣德堂 如今只是一间破败的屋子 一提到三亚,人们会本能地联想到四个字:天涯海角。这个地处天之涯、海之角的小地方原来历史悠久。据考证,三亚落笔洞一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沿海一带还发现古波斯人的墓群。 但三亚这个地名的出现,是在明代。翻阅明代《正德琼台志》,其中首次有了“三亚村”、“三亚里”的记载。而在漫长的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的官衙,都设立在一个叫“崖城”的小镇。作为州、县府衙门驻地,“崖城”一直是海南岛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载,早在秦始皇时期设置南方三郡,崖州是其中之一的象郡。在汉代属儋耳郡,唐代属振州,宋、明、清属崖州。民国元年,崖州改为崖县。1950年4月解放,仍称崖县,1954年下半年,县政府从崖城迁至三亚镇。1984年5月,撤销崖县成立三亚市(县级市),1987年12月,三亚升格为地级市。 自从县政府迁走后,崖城镇变得冷落了,甚至被人们逐渐遗忘了。它悠久、灿烂的历史,被淹没在了迅速崛起的三亚市的辉煌中。 在历史上,由于崖城远离帝京、孤悬海外、人迹罕至,被视为蛮荒之地、瘴疠之地。从唐代到元明时期,被贬谪、流放到古崖州者,有宰相、内阁大臣以及文人墨客达20余人之多。这里曾接纳过初唐宰相韩瑗,晚唐名相李德裕,宋朝宰相卢多逊、赵鼎,宋朝力主抗金反对秦桧卖国的爱国将领胡铨等人。据说,他们中很多人来到崖州之初饱受欺凌,地方官员不准他们入城居住,只好落户于城南与崖城镇一水之隔的水南村。水南村当时还只是个海港,条件很差,卢多逊携家带口落户于此后,感受世态炎凉,积虑成疾,于4年后的公元985年死于水南村,时年52岁。 但就是这个人迹罕至的水南村,却有着比崖城还要久远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就已有建制,文字可查的历史近两千年。1142年,宋高宗宰相赵鼎因力主抗金,触犯秦桧集团,也被贬谪崖州。当时的崖州太守裴俊接待了他,把他安置在水南村裴家旧宅。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裴家旧宅因先后居住过10位贬官名臣而声名鹊起,成为海南文化史上的重要遗迹,它有个远近闻名的名字:盛德堂。 昔日的盛德堂究竟是何等模样现在已不得而知,经过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的圣德堂只是一间极其破败的屋子,简直就是一片残垣断壁。当年满腔忧愤的赵鼎就在这里谪居5年,其间仍不断遭到秦桧迫害,后绝食而死。在赵鼎死后的第二年,枢密院编修胡铨因上疏请斩秦桧,也被贬谪崖州。他也住在了水南村裴家旧宅。虽然被流放天涯,但他却能够泰然处之。崖州志记载,胡铨在崖州8年,教人读书作文,当地黎汉百姓都把孩子送到盛德堂来读书。于是,在这个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首次有琅琅书声在槟榔林中响起。 正是这些失意的贬官名士们在水南、在崖州兴办教育,启迪民智,纯化风习,为古崖州构筑起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们成为在海南岛播洒中原文化的先驱。从此,“水南”竟渐渐成了诗书礼乐之村,村里的老人们大多识文断字,通晓音律,于是水南村又号称海南岛第一文化古村。 到了宋代庆历年间,有着厚重贬官文化背景的崖州,建立起了中国最南端的大学堂——崖州学宫,也就是当地秀才们读书的最高学府。于是,从这个边远小镇走出了几百名贡生举人和进士。明清两代,崖州人才辈出,著名的有被尊称为岭南巨儒的钟芳,编修永乐大典的裴士龙,梁启超的弟子林瓒统等人。他们走出崖州,沿着自己的老师——贬官们来时的路来到了中国政治、文化舞台的中心,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打上了海南文化人的印记。 2009年7月初,建设部公布了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名单,三亚崖城镇榜上有名,成为海南省首个也是迄今惟一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而在三亚全市90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点)中,崖城就占了65处。 就在名单公布前一个月,卢多逊纪念馆落成开馆。该馆没有政府财政投入,全部由海内外卢氏家族子孙自行捐资修建,历时2年多建成。在当地民间力量的协助下,纪念馆为三亚增添了新的文化旅游景点。它同时也向三亚市的领导们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古崖城的文化遗产,使它成为三亚今天现代化建设中的瑰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