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浠水文庙保护变“人防死守”为“人技结合”

http://www.newdu.com 2018-01-21 浠水县清泉镇人民政府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以文庙古建筑群为文脉而保存多年的浠水县博物馆,近年来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不仅因为这里已经免费开放,也因为这里是湖北省“AA”级旅游风景区。改革开放30年来,沉积了几百年历史文明的浠水文庙和文物收藏甚丰的浠水博物馆,由往时旧貌焕发出新的生机,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懈努力,为这里带来了巨大变化。
    从“破庙”到古建筑群
    浠水县博物馆建于1952年,是湖北省建馆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以收藏大量纸质文物而闻名。博物馆内的浠水文庙占地3700平方米,其中古建筑面积达1100平方米。据明、清《蕲水县志》记载,文庙始建于北宋,元末遭兵毁,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在宋元旧址上依旧重建。后经明清时期陆续整修和扩建,保存有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和棂星门、东西庑等。
    20世纪70年代,以文庙为馆址的浠水博物馆与文化馆、图书馆合并,仅留一人看守。这一时期遗失的线装书约有5000余册,文庙古建筑东西两房被拆,庙门前的石狮石象多数残破不堪,只有大成殿相对保存完整。
    改革开放初期,重新恢复浠水县博物馆,配有4名工作人员。当时馆内条件差,住的是旧展板和尼龙隔的房子,煤油灯照明,吃用挑河水,进出走侧门小路。随后,湖北省政府文物检查团对博物馆进行了考察,研究保护措施,浠水县委、县政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从1983年开始至今,各级累计拨款200多万元用于浠水文庙的保护维修。经全面复修的浠水文庙呈中轴线型,从前到后依次为棂星门、戟门石狮、广场、对称东西庑房,主体建筑有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等,形成了气势宏伟的古建筑群,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变“人防死守”为“人技结合”
    自20世纪50年代,由于国家财力不足,地方财政困难,长时间内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只能靠“人防死守”,馆内工作人员自制消防砂袋和消防桶;对馆内藏品也缺乏科学管理,每年夏天将线装书拿到外面晒,名为“煞伏”,却对古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1985年,在上级资金支持下,博物馆修建了3层楼的文物仓库,对文物入库、入柜保管,施行文物鉴定分级,拍照建账制卡,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永久储存。2004年,国家拨专款100多万元,博物馆购买安装了自动报警设备,变“人防死守”为电控管理,实行人技结合,文物安全保护工作得到很大改善。
    从“补文创收”到免费参观
    浠水县博物馆馆藏丰富,收藏古籍线装书4.3万余册,各类古字画2100余件,包括董其昌、刘墉、梁启超、张之洞、黎元洪等名人作品;西周有铭铜盘、宋代青瓷执壶等各种文物5000余件。过去,浠水县博物馆举办的展览都是实行购票参观,博物馆下乡到各学校巡展也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以此补助馆里经费的不足。这种“补文创收”的方式使馆内常设的展览内容,除了党政机关和学校集体组织参观外,平时客流量很少,展室常常关闭,博物馆馆藏资源失去展示意义,其社会宣传教育功能也得不到有效发挥。近两年,国家逐步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下拨了专项补助经费。浠水县博物馆腾出了两间展室共200余平方米,筹集资金,精心布展,举办了“浠水革命史”“名人精品书画”等多个展览,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改革开放30年,浠水博物馆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物收藏累计达5万余件,古籍线装书的收藏册数为湖北省县馆之冠,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已成为全国重点县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