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曲阜孔庙构件上的翼角

http://www.newdu.com 2018-01-21 齐鲁壹点 佚名 参加讨论

    孔庙外墙的西北角,当地人说曾是孔府冰窖的所在地。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孔令德说这块曾经的“冰窖”,如今成了三孔的“木作坊”,堆积如山的红松木,还有作坊里各式各样的木料,木作队的主战场便是这里喽。
    全靠一把“锛”,圆红松木凿成十六棱
    “叮叮当,叮叮当……”如果说传统的“八大作”各有特色,那么“木作”看起来是最有趣的。
    孔庙,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木作队队长陈根全,正和工友们一起打造一巨大的木构件。构件的一侧钉满长长的椽子,就像古书上古代的木屋一样精致、漂亮。
    “看见这翼角了没?这是这构件上相当难的一个技术活,没个十年功夫,做不出来。”陈根全所说的便是构件4个角。4个角两侧的椽子其实并非排成一条直线,而是两端渐渐翘起,“行家话叫 冲三翘四 ,这样的造型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还能承重。”
    
    说着,陈根全在一旁的木料中抽出一根椽子,指着远处比这要粗数倍的红松木说:“在红松木两头画上线,然后用 锛 逐渐把这圆木从四棱凿成八棱,再凿成十六棱,最后用刨打磨光滑,便成了这些浑圆的椽子。”放下椽子,陈根全拿起了一旁放着的工具“锛”,这个外观像锄头的工具只有在修建古建筑的时候才会使用,现代人平日里已经很难见到。
    芯屉中的圆球,老工艺老材料订制
    作坊的一侧堆放着一摞陈旧的门窗,门窗上的雕花有旧有新,十分惹眼。
    这是孔庙西路启圣王殿的大门和窗户。木作们在三孔古建筑维修工程中所修缮的最后一项,便是这些门窗。
    放下手中的活,陈根全和工匠们抬起一扇窗户平放开,上面精致的雕花看得更加立体。他说,这些雕花名叫“芯屉”,此前因为遭到破坏,上面许多地方被砸掉,“我们对这些被毁坏掉的芯屉进行修复。”说着,陈根全带上老花镜,抚摸着陈旧的窗户说:“这差不多得是400年前的楠木所造,明清时期官式建筑都用这种木材,后来因为消耗巨大,现在几乎见不到了。”
    为了修旧如旧复,工匠们用手中的工具敲敲打打手工造出一个个零件,一边修改、一边组装。对于芯屉中心镶有的一个个金属圆球,陈根全有些遗憾地说,这些圆球其实都是铜制的钉子,结实又漂亮,能起到装饰作用,“可惜的是这样的铜钉现在几乎买不到了,我们只能寻找厂商进行订制。”
    陈根全说,之所以要这么复杂地去修复这几扇古老的门窗,为的就是要原原本本地按着传统工艺,用传统材料,修复出传统建筑的魅力。
    文保迎来春天,木作行当渐入寒冬
    陈根全带上老花镜,摘下安全帽露出白发,才得知他已是六旬的老工匠了。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开始在生产队干木匠,后来来到三孔当起了木作。”陈根全回忆说,当时没有正式的拜师仪式,先后跟着卓志勇、徐福河、上官衍荣三孔里的老师傅学艺,再加上后来买了些梁思成所著的古建筑书籍,就这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管理处的木作队一呆就是45年,“我这三位师父早都退休了,他们各个都在三孔当了半个多世纪的木作。”
    同在木作队的田振水师从于老师傅卓志勇,1976年一进入木作队,便参与到尼山孔庙的修建工作。对比两次修缮尼山孔庙,田振水颇为感慨地说:“那个年代尼山孔庙连电都没通,更不要说现在这些电锯等设备了,修缮全靠人力,连建材都是靠人往上背。”
    古建筑保护迎来春天,但陈根全也坦言,木作这个行业逐渐呈现出了老龄化的趋势,“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学,队伍里最年轻的已经48岁了。”他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把这些老手艺传承下去。
    齐鲁壹点记者 汪泷 李岩松 通讯员 薛芊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