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现在可以看到的《道德经》最初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唐朝,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19世纪初欧洲人深入研究《道德经》,20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出现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对《道德经》都有深刻的理解。尼采曾说:老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老子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道德经》产生以来,历代进行注释者颇多,此本为宋范应元集注《道德经》。范应元生平可考者,见诸褚伯秀《南华义海纂微》后序。序云:“淳祐丙午岁,幸遇西蜀无隐范先生游京,获侍讲席,几二载。”又云:“师讳应元,字善甫,蜀之顺庆人。”可知范应元为褚伯秀之师,淳祐戊申(1248)尚在世。褚氏后序作于咸淳六年庚午(1270),则范氏《直解》成书于庚午之前已无可疑议。褚氏又云:“江湖宿德,稔知其人。”因知范氏在南宋末叶颇负盛名。 范氏《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直解》,征引古本及前人音训注释凡40余家,附以范氏本人的见解。其内容体现由精气至性命,最后归结为修心的解《老》思路。此书《道藏》失收,焦竑《老子翼》采摭亦不及,洵为道家之佚典,甚为珍贵。书末有范应元自序称:“偶因道友来求,难以藳付。复念老矣,将形槁于一丘,惟恐此经寝失古本,遂命工镂板,藏诸名山。”由是知此书在范氏生前曾经付梓。又,书中有卷上叶二十八“敦兮其若朴”之“敦”字缺笔,卷下叶五十二“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之“慎”字缺笔,由其避讳可证其为宋本,或即此书之初刻本亦未可知。 此本钤有元末明初陈汝言藏印“陈印汝言”等,傅增湘先生《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考证:陈汝言为元末吴中人,名汝言,字惟允,又字秋水。能文善画,倜傥知兵,张士诚辟为太尉参谋,贵宠用事。可知此本自元末即由名家收藏。此书至清末为邓邦述收藏。又钤“沈氏家藏书印”、“沈彦忠父”、“李印藏书”、“冬涵阅过”、“虚白室道人”等诸印。此本还有缪荃孙、沈曾植、杨守敬、邓邦述、王闿运等名人题跋。流传有绪,弥足珍贵。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990。 陈红彦 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