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颜真卿《争座位帖》拓片 唐代以前,无论使用简牍、缣(jiān)帛,还是纸张,文字的复制都以手工抄写方式进行。显然,这种复制方式费时费功,且错讹难免,书籍抄本的数量也非常有限,严重制约着信息的传播。这一现象直到印刷术的诞生才得以根本解决。 与很多古代发明一样,印刷术的诞生也源自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究其源头,可能与拓印等简单操作有关。中国古代很早就已使用印章,印章上的文字分为阴文和阳文两种形式,将其醮上颜料,按压在纸张上,就能显出文字的轮廓。印章可以多次重复按盖,从而达到复制印章文字的目的。其中,阳文印章的印制原理与雕版印刷基本相同。 东汉以来,碑刻流行,其中不乏上乘的书法作品。为复制这些碑刻文字,人们发明了捶拓技术。捶拓碑刻文字时,首先将薄纸浸湿,平铺于碑刻文字之上。用软刷将纸刷匀,轻轻捶打使其紧贴碑面。最后,用细布拓包,醮以墨汁,于纸上轻轻拓刷。因碑刻文字都为阴文,纸张揭下后,文字处因凹陷而不着墨,成为一张黑底白字的复制品,称为拓片。捶拓过程与后来的雕版印刷操作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碑刻为阴文而雕版为阳文。 然而,一项新技术的诞生不仅仅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造纸技术进一步发展,纸张已全面取代简帛成为主要书写载体。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佛教的迅速传播使得佛经的需求量激增,手抄复制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重新实现统一的隋唐时期(581—907),经济发展,国力昌盛,佛教继续兴盛,中国古代印刷术诞生于这一时期也就非常顺理成章。 中国经济网综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