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即香椿,多年生落叶乔木,树形高大,枝叶茂盛,夏开白花,香气馥郁,嫩芽可食,入口甘美。椿树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左传》中已有对其的记载:“孟庄子斩其橁,以为公琴。” 橁即椿,古人做琴对材质要求甚严,孟庄子以椿木为鲁襄公做琴,可见椿木材质之佳。香椿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之效。其食用在汉代即已盛行,《采菜录》、《菜植志二》、《丹溪心法》、以及《经验方》等皆归之为“菜”。依《花木考》所载,金朝时期有“溪童相对采椿芽”之诗句,可见在当时人们已知“采椿芽,食之以当蔬”了。明代《群芳谱》“叶自发芽,及嫩时,皆甘甜,生熟盐腌,皆可茹,世皆尚之”,更说明了当时人们食用香椿的方法。明朝期间,山东地区已有种植香椿且当成朝廷中之贡品。椿树在我国南北种植广泛,易生而寿长,故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庄子•逍遥游》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语虽夸张,却可见椿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云:“椿樗易长而多寿考。”椿树多植于庭中,又由于在《论语•季氏》中有伯鱼“趋庭而过”,接受孔子教诲的故事,后人遂将“椿庭”代指父亲,为父亲祝寿便叫做“椿寿”。父亲健在称“春荣”,父亲逝世叫“椿木凋零”。挽联“椿影已随云气散,鹤声犹带月光寒”,表达着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萱,即萱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花蕾灿黄如金,细长如针,故曰金针,又叫黄花。萱草在我国南北栽培甚广,既可入药,亦可作菜,可谓药食同功。萱草的花与根皆可入药,性凉味甘,有利水凉血、清热解毒、止渴生津、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的功效,可帮助病人解除病痛,消除忧愁,所以萱草亦被称为忘忧草,对此历代医书论之甚详。《本草注》谓:“萱草味甘,令人好戏,乐而忘忧。”晋•嵇康《养生论》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本草求真》谓:“萱草味甘而气微凉,能去湿利水,除热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无有忧郁。”萱草忘忧,遂成为一种美好的寓意。《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博物志》亦云:“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日忘忧草。”古时母亲居处多在北堂,游子远行,常于堂前种满萱草,希望藉此以令母亲忘却思儿的烦忧,后人遂以“萱堂”代指母亲,为母亲祝寿便叫做“萱寿”。而萱草亦当之无愧而成为中国的“母亲花”,与欧美的康乃馨可谓东西辉映。唐•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元•王冕《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 既然椿或椿庭代指父亲,萱或萱堂代指母亲,故椿萱常并称,代指父母,父母健在,称“椿萱并茂”。如唐•牟融《送徐浩》:“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明•汤式《一枝花•子弟每心寄青楼受人曲》:“椿萱衰迈,松菊萧条。”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明•朱权《金钗记》:“不幸椿庭有丧,深赖萱堂训诲成人。” 国学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