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顾炎武撰。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原名绛,字忠清;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傭;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十四岁,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群籍,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明亡,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在南明政权下两次参加武装抗清斗争并决意不与清廷合作。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拒不就荐;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此后,即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都。康熙二十年在山西曲沃病逝。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影响深远。 《日知录》是顾炎武穷一生精力所写的一部百科式著作,记事必求贯通,引证浩繁,精严过人,自谓“生平之志与业,皆在其中”(《与友人论门人书》)。共三十六卷,“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分论经义、政事、世风 、礼制、科举、艺文、名义、史法等。哲学思想散见其中,在宇宙观上,认为天地之间皆是气;在认识论上,强调由认识具体事物继而求得通达道理;在人性论上,强调人性随人情的变化而改变。该书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反映了顾炎武一贯的经世致用思想,由此出发,他对理学(特别是心学)作了尖锐的批判,指责理学末流“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认为魏晋的玄学清谈导致五胡乱华,明末的理学清谈导致明亡误国。所以应当用“修己治人之实学”来反对“明心见性之空言”。这标志着清初学风的转变。 该书于清代康熙年间已有刻本,《四库全书》入子部杂家类。董汝成著有《日知录集释》。后人编有《日知录之馀》四卷。近人黄侃传抄本,著有《〈日知录〉校记》。 国学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