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约成于北宋末南宋初,撰者不详,是道教修真者阐述太上之宗旨及其实践的重要著作,微显阐幽,将道教修养化为世俗生活之种种具体行为,宣扬天人感应,强调因果循环,劝人改恶从善,成为当时人们修身立本之书。仅1274字,以开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十六字为纲,接着叙说人若想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并列举了二十多条善行,一百多条恶行,作为趋善避恶的准绳;要求人们“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声称“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并谓人体中有名为“三尸”的司过之神,时刻都在记录人的恶行,每于庚申日上白天曹,下讼地府,告人罪状,述人过恶,由此而定夺人的寿夭祸福;强调“立善多端,莫先忠孝”,成仙证道的根基就在于此,将道教的方术和戒律贯穿于道德修养之中,由神来对人作道德上的善恶评判,使人从一念起处下工夫;最后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善天必降福,行恶天必降祸作结。全篇既有儒家伦理规范,又有释道的宗教信条,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炉。宋陈奂子序称:“推本道德之旨,发明祸福之端,究诰天下之证,严于训诫,以警悟人心者矣。” 明《道藏》“太清部”收有《太上感应篇》八卷。后有《粤雅堂丛书》本、《道藏精华录》本等。宋元以降,历代都有注释,较著名者有元陈坚、清惠栋、俞樾等的注本。 国学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