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其速无比,其陋无敌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博通经史,文章雄丽温雅,享负盛名。 《元史》是关于元朝的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共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意欲借此来说明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兴起都出于“天命”,而他自己则是“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第二年,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赵埙等十六人为纂修,于南京天界寺开局编写,全部编撰工作历时只三百三十一天。由于成书仓促,而且出于众手,错漏谬误之处所在多有,历来就遭到学者们的非难。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说:“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元史》问题主要在于:随得随抄,前后重复,失于剪裁;又不彼此互对,考定异同,时见牴牾。 但作为研究元代的史料来看,《元史》比其他某些正史的史料价值更高。元代的十三朝实录和《经世大典》已经失传,其部分内容赖《元史》得以保存下来。《元史》的本纪和志占去全书一半,而本纪占全书近四分之一,《文宗纪》竟多达一年一卷。有人批评它不合定例,不知芟削,然而这种作法却起到了保存上述失传史料的作用。就见于列传的蒙古、色目人而言,其中有一小半人已没有别的史料可供参考,后世对这些当时有很大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只能通过《元史》才能了解。 书成不久,就有朱右作《元史拾遗》,解缙作《元史正误》,解缙还奉旨改修。清朝以来,不断有人重修《元史》。留传到现在的,有邵远平的《元史类编》,魏源的《元史新编》,曾廉的《元书》,柯劭忞的《新元史》,屠寄的《蒙兀儿史记》等。但它们都不能取代《元史》原书。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元史》标点校勘本,是较好的版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