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理论 >

以文学“软化”心灵——访作家二月河

http://www.newdu.com 2018-01-24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二月河
    河南作家二月河在提倡共建和谐社会的当下,他认为,一个作家所能做的,即通过作品为和谐文化打下心灵基础。
    和谐社会由多个层面构成,和谐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各种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人文联系。在二月河看来,作家的创作是在从文学方面做心灵的“软化工作”。这个“软化”,是他心中衡量一个民族、团体或者个人的素质的标准,指的是人们能同情弱者,帮助他人。作家通过作品暴露假恶丑,歌颂真
    善美,培养人们善良的本性,使他们得到心灵上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文化的和谐。
    如果以这一标准来评价二月河自身的话,他无疑属于心灵“柔软”的那一类人。近几年来,他一直关注下岗职工和失学青年。他以各种方式扶贫的捐款,累计已达到一百多万元人民币。不久前,他还表示要将与人合著的《胡雪岩》一书的个人稿酬,捐助给河南南阳的下岗工人。
    有人说,在日益追逐经济效益的当下,人们的阅读状态存在一定问题,通俗小说的流行,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国民对文学、精神审美需求的降低。对于这种状况,二月河认为,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有着阶段性。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的文学创作满足不了精神需求,人们就会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某一阶段,人们认知不了柴可夫斯基,认知不了贝多芬,会选择流行音乐。但当流行音乐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时,就会转向更高层次的古典音乐。”二月河如是比喻。
    他认为,从对文化现状的不满足到有更高的精神需求,再到产生伟大的作品,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文学积淀的加深和丰厚是产生伟大作品的基础。就像《红楼梦》并非横空出世。在它诞生之前,有《金瓶梅》,有《聊斋志异》,以及一批相关的文学作品存在,这一漫长的文学积淀过程,构成了通往集大成者的文化桥梁。二月河认为,“在经过足够的积淀后,我们便可以期待超越《红楼梦》的作品出现。”
    金莹    文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