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理论 >

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八十四)

http://www.newdu.com 2018-01-24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锐圆读通鉴随笔八十四】——刺秦之三:复仇的成本
    (前228年)……荆轲曰:“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乃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计将安出?”荆轲曰:“愿得将军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遂自刎。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26页
    江湖有恩仇,庙堂亦有恩仇。中国人孝父忠君是一体的,家仇国恨也是一体的。
    残酷的政治使人心暴戾,宽容饶恕成了罕见的珍稀物品。
    日前在《天涯》杂志读到一篇孔见兄的文章,他从《农夫与蛇》这篇寓言说起,说到了人的悲悯是如何被非常逻辑地排除了。人要同情怜悯他人,必须先了解他值不值得同情与怜悯,投之以桃,方可报之以李;同样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无条件的同情与怜悯则是愚蠢的。他大概是有鉴于911,才会想到这样的题目来做。911的宗教的、人文的课题,是继续睚眦必报,冤怨相报,还是以德报怨,化解恩仇,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有这个问题,小老百姓人与人之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是像我这样六十年代生人从小受到的教育,饶恕是修正主义的,是不可饶恕的。中国人的暴戾之气一直得不到宗教式的舒解,在古代如此,近现代也如此。中国的正统文化也讲“忠恕”,但历史学家、政治家会举出一千条理由让民众记住屈辱和仇恨,仁恕之心仅体现在枝节上。
    樊於期为了复仇,不惜牺牲自我主体,他的行为,一直被史家肯定,也会在民间得到充分认同。有仇报仇,有冤伸冤,中国人被黑暗政治压迫得太久,积郁在心头的仇恨是那样的沉重,那样不能化解。所以,樊於期为报家仇,牺牲自己,被看成一种高尚的精神体现就不奇怪了。这样的睚眦必报的人格,是在怎样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值得认真地思考。
    不论如何,慷慨赴死是值得尊敬的。荆轲受太子丹礼遇,但可以不死;樊於期自刎,荆轲不死已不可能了,荆轲欠樊於期一命,荆轲必以命报之。
    锐圆    博客:锐圆江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