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逛博物馆的时候,会不会觉得时空有点错乱?比如: 明代打高尔夫球的劳动妇女 魏晋时期的食堂餐盘 战国时期的皮鞋 via@故宫淘宝/weibo 护肤不到位的佛像 被我国古代魔法禁锢的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 中国人发明了安卓 这些文物画风逗比审美超前也就罢了,但是有些真的是时髦到有些犯规了呀,就不怕时光穿梭管理委员会把你们都抓起来呀? ▼ 1. 身中剧毒的马头 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曾经让一个青铜马头上过微博热搜: via@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双流网/weibo 一个来自两千年前的表情包。 网友纷纷表示......你确定这不是《怪物史莱克》里那头驴?!报告,我们中间出了一个奸细。 虽然它长得这么不正经,但人家还真是个严肃的马,这是典型的汉代雕塑风格。不信你看最著名的《马踏飞燕》: 汉代雕塑的特点就是线条粗犷、动态夸张、气场超强、汉代的马都是一脸懵逼、张口嘶鸣的样子,就像刚刚被当场石化。 谁把我嘴和脖子粘一起了? 那匹身中剧毒的马修复好之后是这个样子: via@双流网/weibo 好吧,更像《史莱克》里那头驴了...... ▼ 2、吴邪练的瘦金体 记得前两年《盗墓笔记》拍成网剧的时候被群嘲,可不只是因为此剧强行拗价值观: 还因为剧组对细节完全是粗粗拉拉不走心,原著里主角吴邪写了一手漂亮的瘦金体,但到了电视剧里: 你他妈在逗我? 你管这叫瘦金体?!来人,快压住宋徽宗的棺材板儿! 瘦金体,是由中国史上艺术天分最高的皇帝宋徽宗在20多岁创造的,是书法界的一大异端,这种笔体特征强烈,争议很大。为啥说争议很大呢,因为瘦金体之前,书法基本都长这样儿: 王羲之 颜真卿 怀素 都是恢弘庄严、肥肥壮壮、稳稳当当,营养很好的样子,一个韩红浮现眼前 。 而宋徽宗创造出来的瘦金体长这样: 妥妥的书法界特立独行的icon,字体界的王菲: 这种笔迹有有个性,又干又瘦又硬又紧,锋芒外露,笔划里吸收了兰草和竹子的形态,可以明显看出运转、提顿的痕迹。 这种线条感和骨感,和过去推崇的富丽堂皇大不一样。宋徽宗还曾经说:“朕新创字体,名曰瘦金体,如果推行全国,一年能省很多墨水,如何?朕不愧是有道明君!”,因为比当时的审美超前了太多,瘦金体一直没有流行起来,直到今天都算冷门字体。 ▼ 3. 诡异的骷髅图 西方美术里,经常出现骷髅的形象,骷髅元素在时尚界、艺术圈也是烂大街了 麦昆的骷髅系列: 丢勒的《沉睡中的圣哲罗姆》 梵高画的抽烟骷髅 著名骷髅画《凡事皆是虚空》 中世纪欧洲黑死病盛行,骷髅代表死亡之舞,寓意“死神在身边”。 骷髅在西方文化里有很多意思,可以代表邪恶、反叛、原罪、恐惧和死亡。 和西方相反,中国人讲究含蓄内敛,连情绪都很少暴露,一般心情好就画好山好水,心情差就画枯山死水,闷骚到家了,更别说直接画生死。直到微在君看到这幅号称“千古谜画”的《骷髅幻戏图》。才发现原来中国画也可以这么酷,这么直接、这么超现实主义。 这幅画的作者李嵩,是宋代著名的风俗画家,他的作品都是反映底层社会生活的,充满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只有这幅《骷髅幻戏图》特别另类。看到这幅画的人,估计第一反应就是见了鬼了,它的魅力,就在于画里诡异恐怖的气氛。 画面里有一个头戴纱质幞头,身着长衫的大骷髅席地而坐,右臂悬丝提线吊着一个小骷髅,像是操纵提线木偶。一个婴儿充满好奇地扑向小骷髅,伸手想去抓,婴儿身后的妇女伸出双手,做出呵护阻止的样子。大骷髅身后,一个母亲正在哺乳,眼睛越过一切注视远方,画面远处隐约有条地平线,突出旷远的感觉。 对于作者的神秘用意,至今没有答案:有人说,这是为了突出人生悲苦,万事被操纵,人本身是不自由的;也有人说,画家受到了密宗唐卡的影响,画中的世俗感和恐惧感相互交织,形成的张力相当耐人寻味。 密宗里的尸陀林主像 还有一种说法,云南宋理宗年间,有人将孩子拐骗走,先好吃好喝地抚养,再每日以“法醋”灌顶,从头到脚,直到关节脉络全被锢钉 ,肉身在酸性中渐渐枯朽,最后收拾残骸,炼就一种“骷髅神” ,专门用于占卜。所以画中只有婴儿才看得见那两只骷髅,才会被召唤,画中的两位母亲一个惊慌,一个迷惑,因为她们根本看不到那个骷髅神。 更超前的是,南宋就有这样的作品,也能体现出作者对解剖、人体结构的认知,这幅画还成了研究古代中国医学水平的一个证据。 ▼ 4. 总感觉你在逗我的浑沦图 距今 700 多年的元朝,有一位听上去、看上去、写上去都普普通通的文艺青年,叫做朱德润,可他画了一幅牛逼哄哄的作品并且有幸流传至今,那就是《浑沦图》。 看左边,山坡、石头、松柏,我都认识,但右边那个圈儿是啥意思?是画家要表现几何主义还是立体主义吗?? 如果是徒手画的话,真的是很圆呢。 所有关于这幅图都是这么解释的:浑沦,指浑然一体不可分的状态。《列子·天瑞》曰:“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浑沦图》画坡石古松斜立,势若虬龙,树上藤蔓牵绕,飘然向上。右有一圆盘,或日乎,或月乎。景物虽简,而内含玄奥涵义深刻。此图似乎在表现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宇宙观。 即如作者题画所言:浑沦图,浑沦者不方而圆,不圆而方。先天地生者,无形而形存。后天地生者,有形而形亡。一翕一张是,岂有绳墨之可量哉。 不只微在君有这种疑惑,见过这张图的,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了一张假名画。 via@博物杂志/weibo 怎么都觉得自己好像受了愚弄: ▼ 5. 白眼翻到停不下来的花鸟鱼虫 首先八大山人不是八个人,而是一个人,他名叫朱耷,是个明朝遗老,中国画一代宗师,明末清初著名丧系男子。明朝灭亡以后,他既做过僧人,也做过道士,即使生活清苦,也不妨碍他一直默默高傲、孤僻地反社会。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比萧婕妤还爱翻白眼的一个人,以“不管画什么都像是在画自己”出名。 他画的东西都很丑,专门画枯枝、败叶、衰草、怪石、寒江、残山、剩水,所有的生物都长着一张反社会的朋克脸,想 fuck the world 又做不到,只能干瞪眼。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他对这个世界的仇恨。他的签名“八大山人”连起来看既像“哭之”又像“笑之”,不知道是又哭又笑,还是哭笑不得。 只可惜他生不逢时生在明末清初,这么深谙嫌弃文化的精髓,搁今天他一定是时尚潮流先锋。 ▼ 6. 憨傻蠢萌的百科全书 《海错图》是清朝康熙年间,由画家聂璜绘制的一组图谱,记录了他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 300 多种生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 画风清奇夺目,形象憨傻蠢萌,第一次见到还以为自己看国外儿童早教读物: 说它是工笔画吧,动物的神态又那么逗比;说它是漫画吧,可它确实是一本正经的科普读物。 “海错”的“错”不是错误,这个“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古代中国人用“海错”指代各种海洋生物,所以《海错图》其实是一本古代海洋生物百科大全书。 作者聂璜是个清朝博物君、时尚旅行博主兼职灵魂画手,他一直对海洋生物很着迷,着迷到决定自己画一本海洋生物图谱。康熙年间,他穷游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在沿海住了很长时间,每看到一种生物,就把它画下来,询问当地渔民,再查资 料考证。不过因为时代所限,书里也有好多奇葩和错误,也是真假混杂,妙趣横生。 这到底是个啥? 经过几十年积累,聂璜最终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完成了《海错图》,这也是他唯一传世的作品。雍正四年(1726 年),皇宫档案记载:太监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皇宫中。 之后这本书成了乾隆皇帝的最爱,据说是满足了他对大海的全部想象,他每晚都要翻一翻才舍得睡着,嘉庆、宣统也很爱这本图谱。到了民国,由于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中,全套四册书分了家。现在前三册《海错图》留在北京故宫,第四册在台北故宫。 ▼ 7. 穿越的水晶杯 这是杭州博物馆里的一件展品,水晶杯是用整块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圆底敞口,杯壁斜直,杯高 15.4 厘米,口径 7.8 厘米,底径 5.4 厘米,通体简洁透明,没有任何纹饰,略带一点淡琥珀色,杯子表面经过抛光处理,中部和底部有絮状体,那是水晶的自然结晶。 这么平平无奇的杯子,和家里的喝水杯没啥差别吧?关键是,这个杯子是在战。国。墓。里出土的。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杭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不允许出境展出。 水晶杯刚出土的样子 当初跑男因为在杭州博物馆追跑打闹,还被网友痛骂。 战国,公元前,那个你杀我、我杀你、字还写在竹简上的战国诶!战国时期已经有水晶制品了么?水平还这么高?外形还这么现代?真不是我们家杯子穿越过去的吗? 其实中国使用水晶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作为世界主要水晶产地,使用水晶的历史能追溯到 60 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墓葬里,就已经有水晶制品出土了。商周以后,水晶制品的制作更加精细生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水晶生肖雕件出土了。 专家分析,这只杯子在当时应该不会用来喝水,水晶在当时是非常贵重的物品,这只杯子应该是财富的象征,墓主人可能是当时驻守杭州一带的行政长官或军事首领。它的器型确实太罕见了,在已出土的战国文物中几乎找不到这种器型的,而且这个造型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手感舒适,使用方便。 嘿,穿越者,你们暴露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