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易中天等挨“板砖” 学者为其“喊冤”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替你读书,何错之有?
    从刘心武讲解“红楼”开始,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日益受人关注,但关注的结果却是“争议四起”,比如红学家批评刘心武、葛红兵炮轰易中天……面对骂声,很多观众都犯起了迷糊:一个受到广泛欢迎的节目为什么会招来这么多的骂声?在易中天、纪连海纷纷叫屈之余,一些专家也觉得这样的骂声毫无道理:《百家讲坛》其实是个“电视读书”节目,用专业的观点去评判一个大众性的电视节目并不科学。
    电视人:国外电视读书节目很火
    江南大学影视研究室的赵翌认为,《百家讲坛》比较好地解决了学术品位和形式大众化的关系问题。以前许多读书节目好像是在学院里上专业课,普通观众看起来太累了。现在《百家讲坛》里讲正史、野史,加上悬疑因素,就像听评书,今天揭“红楼”、明天品“三国”,听着故事还不知不觉地长了知识。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再去翻书实在是件苦差事,但如果有人把可读的替你找好了,还领着你读,把书里枯燥的东西掰开揉碎了,还加上调料再喂给你吃,那还不好吗?
    他还指出,易中天等人的走红不是没有先例。英国电视上就有非常红火的历史学家———沙马和斯达克,两人都编写并主持关于英国历史的纪录片,他们风格迥异,却异曲同工,把历史戏剧化、通俗化,把英国史变得非常有趣吸引人。他们配合节目出版的历史著作是2001年最流行的圣诞节礼品,那些从来不读书的人也很自豪地把他们的书放在咖啡桌上。
    演讲人:别把我们当专家
    对于外界的争议,易中天并不在意,因为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历史学家。“一般的历史学家主张把历史原原本本地讲给大家听,而不主张太多的评论,因为历史学界有一个观点,就是不能以论代实。但是我觉得,我不必有这样一个学术负担,我面对的是同样的和我一样非历史专业的人士,就不管行规了。”
    最让他不解的是,总有许多报道说他遭到历史学家质疑,可实际上,从未有历史学家出面跟他探讨过这些问题。不过,当有“板砖”飞来的时候,他还是要看一下,“如果指出的是硬伤,我立即更改并致歉;如果是学术观点不同,那我就不回应。”
    易中天保证,他说的每一件事情都有记载。比如,有一次他说起曹操接夫人回家,拍着她的背说:“宝贝,不要生气了,我们回去吧。”马上有人发帖说:“曹操的阎王脾气会这样做?曹操和他老婆的事你怎么会知道?”易中天无奈地解释:“我怎么会知道?《三国志?后妃传》里写着的,其他人一般都只看曹操的本传,而且‘抚其背’三个字是有的,‘宝贝’两个字我觉得已经说得很客气了,我还没有叫‘甜心’呢。”
    另一位因为《百家讲坛》声名鹊起的“读书人”纪连海,今天又要在南京举办讲座。纪连海讲解的“历史上的和王申”一反之前我们在荧屏上看到的和王申,被众多观众津津乐道。虽然没有遭到非议,他还是经常上网关注观众对刘心武、易中天等人“读书”的讨论,“电视是普及性的东西,满足的是大众的审美需求,必须双方妥协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如果我们都从做学问的角度来做这个节目,与说教没什么区别,成了典型的孤芳自赏,那样观众肯定不爱看。大众根本没必要从专家的角度来挑刺,好玩就行。”
    制片人:要的就是争议
    去年刘心武亮相《百家讲坛》说“红楼”时,红学家非议声四起,《百家讲坛》栏目也被淹没在一片“口水”中,如今易中天品“三国”又被新生代作家葛红兵指着鼻子开骂。一个“电视读书”节目为什么总是惹来争议?《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笑言“争议越多我越开心”:“争议就代表关注,我希望每个学者亮相都能有争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是做电视节目不是做学术研究,初衷就是大众喜欢,现在的状况也足以证明这一点,争议越多关注越强,我们现在的收视率根本不是外界传言的下滑,而是稳中有升。马上易中天、刘心武等人又要重新亮相,做新的讲解了。” (顾晓萍 邢虹)
    “历史能否被娱乐化解读”
    “易迷”“葛粉”网络开战
    日前,上大教授葛红兵在其博客上批评易中天《品三国》“品了微言失了大意”,“把《三国》庸俗化”。此后,易中天对外表示,“除非是硬伤,我会马上改,至于理论探讨,有时间再说。”本以为这场风波将会就此打住,谁知在此后的一周内,网友们迅速分化为“易迷”和“葛粉”两派。除了激辩“历史可否娱乐化”这一问题,他们还纷纷跑到对方的“网络地盘”上对对方的偶像展开攻击,一场“网络攻坚战”来势汹汹。
    “易迷”“葛粉”阵营迅速分化
    由于葛红兵批评易中天的文章《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是贴发在自己的博客上,因此,他的博客第一个成为“重灾区”。昨晚,记者在葛红兵的博客上看到,该文后面已有长达12页的跟帖,相关评论则将近600篇。该文发表的时间是7月23日22:22,而持续到昨天19:40,仍不断地有网友在发表评论。记者耐心地翻检了这些评论文字以后发现,其中有大半是自称“易迷”的网友发出的,也有很大一部分网友则直接署名“葛粉”。
    两大“帮派”各执其词
    在葛红兵的博客上,粉丝就“历史能否被娱乐化解读”各执说词。有网友认为,历史不是用来娱乐的,而是用来给后人提出警示作用的,“过分娱乐化的历史解说会误导观众,也预示着中国人的历史感将会丧失。”因此,他们明确表示,高度赞同葛红兵“《三国》之于中国文明如同《荷马诗史》之于欧洲文明,《三国》人物后来很多成为中国人的财神、门神,《三国》是神人相通的作品,事关民族信仰、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但“易迷”认为,《品三国》之所以能够大热,已经证明了“娱乐化解读”的优势所在,“历史就应该这样被普及”。
    纷纷砸场对方“网络地盘”
    虽说有一部分网民始终坚持以讨论问题的语气与对方进行诚恳探讨,但仍有许多粉丝早已耐不住性子,屡屡出现人身攻击的言辞。而且,他们的“怒气”似乎一发不可收,直接酿造了一场至今没有止歇迹象的“网络攻坚战”。
    记者发现,有不少“易迷”不但在葛红兵博客上公然叫骂,还溜到葛红兵的个人主页、书迷会、圈网等“网络地盘”上发飙,责骂葛红兵“板着面孔”、“有酸葡萄心理”,甚至还有人骂他“崇洋媚外,是政治畸形儿”。于此同时,“葛粉”们也没有闲着,他们不但自认“守土有责”,纷纷对“易迷”迎头痛击,也深谙“其人之道”地混进了易中天的百度贴吧,骂易中天“垃圾教授”的有之,骂“易粉”是“低智商傻子”的亦有之,已经发展成为“网络唾沫战”。
    “易迷”“葛粉”聚合之迅速令人惊讶,但他们“护主”的伎俩却早已为人所熟知———与此前的“韩白之争”何其相似。网络论争,究竟是“真理讨论”还是“粉丝成灾”,实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干琛艳)
    来源:新闻午报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