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北大、清华等校在和香港高校对优秀生源的争夺中,往往处于下风。很多人担心,北大、清华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地位不保。 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曾说过:“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乃有大师之谓”。如果我们清华、北大的大师足够多、学术环境足够好,那么,即便有50万元的港币吸引,想必也很难打动优秀学子的心。所以,在生源争夺战中,北大、清华的“风光不再”,表面看起来是香港一些高校重金求才策略的成功,是毕业后可以留香港就业的魅力,但其背后反映的恰恰是内地一些高校学术环境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大学录取制度是否能做到“不拘一格录人才”?我们的用人制度是否不再排资论辈,而完全由学问做主、由能力做主?诸如此类。 香港高校参与生源上的争夺,对于北大、清华来说,可谓一种难得的“鲇鱼效应”,它可以让一些大学更清醒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工人日报》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