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听朱熹平说科研:静心做学问 研究乐无穷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记者 吴 冰 贺林平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回放
    6月3日,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北京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我国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院院长朱熹平(左)和旅美数学家曹怀东证明了庞加莱猜想这一百年数学难题(相关报道见本报6月5日文化新闻版)。消息传出,朱熹平成为焦点人物。日前,本报记者见到了这位科学家,并和他就科研进行了一番对话。
    中山大学数学学院掩映在一片斑驳的树影里,幽静而又淡雅。见到朱熹平教授是在他的办公室,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并没有过多的陈设,墙上的黑板上还残留着演算过的数学公式,房间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这位44岁的年轻数学家,穿着一件简朴大方的T恤,态度和蔼可亲,说话极有条理,简洁的言谈里不乏思维的敏锐。
    数学家不是“孤独的思考者”
    在团队里享受研究乐趣
    记者:您曾经说过,做研究的过程很享受。数学大师陈省身也说过,数学很好玩。您怎么体会这种很享受的过程?
    朱熹平:做研究的过程的确很享受,发现新的东西,揭示新的东西,看到以前你所没有看到的东西,通常会使你欣慰。
    而且,现在的数学家已经不是“孤独的思考者”,而是很注重团队合作。在我们这个团队里,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乐趣无穷。我们的团队有5个人,包括曹怀东、陈兵龙等,他们每个人都非常出色。我们也会在学术问题上有争执,但研究气氛非常好,非常和谐。在论证过程中遇到难题想放弃时,是团队的力量使我坚持下去。
    当然,我们赶上了一个做学问的好时代。政府、学校给我们创造了非常优越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使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搞科学研究,享受这其中的乐趣。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不积累就不知道什么是创新
    记者:您第一次有挑战世界数学难题的冲动,是在什么时候?
    朱熹平:其实,我第一次对数学难题的挑战就以“失败”告终。在中山大学读大三时,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尝试论证“连续统假设”。这在当时是一个已经破解的世界难题,但我完全不知道。当我自信满满地把证明过程拿给指导老师看时,老师拒绝了我,只丢下一句话:如果你错了,我不用看;即使你对了,我也看不懂。从那以后,我意识到做学问要静下心,不要先想到要攻克什么难题,而是要潜心积累。不积累,就不知道什么是创新。
    从事数学研究,不一定要特别聪明,但一定要踏实。破解简单的东西,聪明的人来得快;但攻克有深度的、复杂的东西,虽然悟性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踏实,有耐性。
    记者:破解庞加莱猜想的过程中,对您触动最大的是什么?
    朱熹平:这是一个失望与希望不断反复的过程。因为我经历了太多的失败,我现在已经把失败看成常态,把成功当做偶然。在破解庞加莱猜想的过程中,我从未给自己定下任何目标,只是沿着这条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我由衷地希望能够安静下来继续做研究,因为我觉得我目前仍然处于上升阶段。
    大师作用不可估量
    与高手交流有助于少走弯路
    记者:数学史上有这么个说法,数学是年轻人的世界,一般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出成果大多在40岁之前,之后就会走下坡路。您对此怎么看?
    朱熹平:的确有这样的规律,但在中国,这个时间可能要晚10年左右,因为我们接触大师的机会少,进步会比较慢。而国外的学者很早就受到了大师的指点,进步就很快。
    我本人也幸运地得到了包括丘成桐教授在内的大师级人物的指点。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转向几何分析,但刚开始很艰难,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转错了。1997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我第一次正式与丘先生对话,一谈就是20天。丘先生鼓励我研究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开创的Ricci流。丘先生的眼光非常好,他说这个问题到了该做的时候了,你们应该积极去做。我想,与高手交流,对学者来讲,是快速成长、少走弯路的重要途径。
    记者:对于中国本土的学者来说,怎么接触大师呢?
    朱熹平:那就要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跟国外优秀的大学、学者交流。比如说我们跟巴黎高师开展合作,那是顶尖数学人才的摇篮。我们请他们的大师来讲学,还把我们的老师、学生送过去做访问学者。
    大师的指点加上几代人的梯度推进
    中国的科研水平一定能赶上去
    记者:在您看来,中国的科研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最关键的是什么?
    朱熹平:就是我刚才讲的,要有大师的指点。其实不光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这些很依赖实验的科研领域都是这样。事实上,我们的实验设备已经不比国外的落后多少,经费也不少了,最缺的还是大师。
    另外,还需要一代一代的梯度推进和积累,毕竟我们跟国际先进水平有那么大的差距,需要慢慢地赶上去。我的学生们现在的成就已远远超过了我当年的水平,他们的学生今后还会超过他们。这样一代一代的发展,整体推进,经过若干年,中国的科研水平一定能赶上去。
    《人民日报》 (2006-07-07 第11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