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之所以成为世界最明亮的地方,是古镇镇党委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方针的努力实践。无论是古镇镇党委书记吴润富,还是古一村的苏德添书记等一批村干部,这一群共产党人,他们放弃大老板的地位,甘当乡镇级的芝麻官,不仅充分发扬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而且开创了党员弃商从政的模式。这一模式,对于我们准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自身演进与完善,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古镇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级基层组织,在探索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所创立的一种全新的执政举措与执政理念,它的意义无疑将是深刻而广泛的。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85年的光辉岁月中,党一直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这生机和活力,源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源于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今年5月,在中山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踏足享有“中国灯都”美誉的古镇镇,从古镇镇党委的一个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举措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党的生机和活力,以及在为人民执政的实践中,闪烁出的耀眼光芒。 或许因为是你没有到过这个神奇的地方,所以你无法相信在这片仅有47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正创造着一个让全世界为之震惊和振奋的事实:那些被称之为“泥腿子”的共产党人,带领农民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撑起了一片多彩而炫目的光明世界。 这片热土最明亮,火神普罗米修斯为之动情。 这片热土在中国、在广东、在中山的一个边远小镇。 小镇的名字叫古镇。其实她不古,二十多年前的小镇只有一条小街紧贴在珠江三角洲那条著名的西江边上。而今,小镇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无时不在显耀着光芒魅力。她把全世界所有的光明使者吸引到自己身边,又将更加绚丽明亮的世界赐给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第一章 爱迪生 中国 古镇人…… 古镇的第一盏灯是由谁制作的,我们已无从考究了。袁达光等人,作为古镇最早的做灯人,他们的第一盏灯——也可以说是古镇作为“中国灯都”由民间自制的灯,是在1982年底正式出品的。那盏灯尽管非常简易,更谈不上美观,但它却改变了袁达光们和古镇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命运! 全民性的古镇灯饰产业就是从此开始的。它的意义不能用现在的商品意义去看待,它是一个历史,一个中国农民们想走出一条致富之路的历史开端,一个后来让全世界为之惊叹的“灯都”形成的历史产物! 我们的人类有无数值得纪念的事。但谁能说出还有比征服黑夜更伟大的事来?设想一下:假如我们人类只有白天能够生活和活动,那么黑夜将使我们的生命拥缩和演变成什么样呢? 由此,公元1931年10月21日在地球西半球的美利坚合众国发生了一件让历史永远记载下的事情:那天下午6时,全美国所有灯光突然熄灭,甚至连高高耸立在纽约湾的自由女神手中的那盏从不曾熄灭过的火炬也隐去了光芒……黑暗持续了一分钟后,所有灯光重归明亮绚烂。于是美国和全世界的人从那一刻都知道了征服黑夜的伟大,和那个征服黑夜的巨人——爱迪生。 关于爱迪生发明灯的故事,我们从孩儿时代都知道了: 在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的一生中,发明了许多东西,然而,能够立即得到人们热烈欢迎的,却只有电灯。因为电灯的好处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又有了一轮太阳,人们的活动不再受到黑夜的制约了。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因此很不实用。“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暗下决心。 像进行其他发明一样,电灯发明的路程也很漫长。爱迪生从试验灯丝的材料开始:他先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可一通电灯丝就断了;后改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接着他又改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仍不理想。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对无数次的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丝毫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向成功又走近了一步。一日,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爱迪生突然眼睛一亮,说:“对不起,麦肯基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麦肯基先是一愣,继而爽朗大笑,说:“我知道你又在为你的发明想事了!行,拿去吧!”老朋友当即剪下一绺胡子,交给爱迪生。 爱迪生满心欢喜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然后进行了炭化处理,再装在灯泡里……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 “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麦肯基一不做二不休地鼓励说。爱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爱迪生起身,准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识地帮老朋友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突然,爱迪生又惊叫起来:“棉线!为什么不试棉线呢?” 麦肯基一听,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谢谢”。爱迪生把老朋友递过来的棉线放在在U形密闭坩埚里,用高温处理。进入实验室后,爱迪生用镊子夹住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在灯泡内。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 夜幕降临,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立即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 “成功啦——!”爱迪生和助手们欣喜若狂地欢呼。 13个月的艰苦奋斗,换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使电灯发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然后这灯究竟会亮多久呢?1小时,2小时,3小时……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 这一天是1879年10月21日,后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 “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成功后的爱迪生并没有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是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夏日的一天,天气闷热,爱迪生顺手取来桌面上的竹扇面,一边扇着,一边考虑着问题。 “也许把竹丝炭化后效果更好。”发明家简直是见到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很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小时。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作灯丝效果最好。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他把生产的第一批灯泡安装在“佳内特号”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员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此后,电灯开始进到寻常百姓家。再后来,人们便一直使用这种用竹丝作灯丝的灯泡。几十年后,有人又对它进行改进,即用钨丝作灯丝,并在灯泡内充入隋性气体氮或氩。这样,灯泡的寿命又延长了许多。如今我们使用的正是这种灯泡,它可以使黑暗变成白昼…… 一位著名诗人曾经写过以下诗句: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使人类因此有了新一轮太阳,使人类再也无法容忍没有电灯的世界。工业革命是以生产规模和劳动利润作为成功与发展标志的,电灯产业从此如同初升的万丈霞光,将每一位有头脑的商贾照得雄心勃勃,欲誓死一搏。 聪明的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很快占据了灯饰制造的艺术顶峰。祖先的精湛手工技术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的完美结合,使爱迪生所在的美国反而远远落后于欧洲灯饰的各路豪杰们以及他们创造的光明市场。 此时此刻,当欧美充分地享受着光明的照耀时,而处于他们地球的另一端的东方又是处于一个怎样的世界? 其实,早在爱迪生发明白萤灯的几千年前,东方人的祖先就发明了火药,然而农耕式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火的焰光变成工业化的长明灯光。油灯让这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一直在半明半黑的世界里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仍有半数中国人靠着煤油灯在黑夜中摸摸索索地期待天明…… 又过了近半个世纪,日历翻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时候,美国和欧洲人,还有邻近中国的日本人已经在天上建起人造太阳了,而我们多数中国人却还在为着能够买上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拼上血本。 中国太落后了,比别人落后了整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1982年秋。香港。 两位身着皱巴巴的中山装的大陆农民在一家商场内被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所吸引,他们如痴如醉地观赏着、评说着,并不时地从口袋里掏出小本本记录着什么。 “灯!看这里的灯多美!” “嘻,瞧这灯还能挂在墙壁上呢!” 在一个灯柜前,两人爱不释手地指点着那些玻璃灯。其实这样的玻璃灯是非常低档的,只是简单的壁灯而已,可在这两位中国大陆的农民眼里简直就是“洋灯”了。 “洋灯”让这两位比普通中国人早了几年商品意识的大陆农民心头发痒:如果我们也能做出这样的灯,一定会发大财! 买几盏回去? 买! 谁也不会想到,这一个“买”字,使中国大陆一个边远的南方小镇在日后成为扬名天下的“中国灯都”,年销量达150多亿,产品占中国灯饰市场的60%,并跻身世界灯业之王…… 这两位大陆农民来自广东中山的古镇。他们都是古镇海洲村人,一个干部模样的“负责人”叫袁达光,另一位面相精明的叫袁玉满。袁达光的确当过干部,不过他的最大“官职”是大队窑厂厂长。一年前,在他的怂恿下,袁玉满和另一个村窑厂的侯瑞垣、袁广明、区伟松四位跑供销的农民兄弟,一起合伙“下海”做生意。倒钢材、卖水泥,一年下来虽然没赚上几个钱,不过也练就了一些生意经。本来嘛,跑供销的他们就比在地头种菜的农民兄弟脑子要灵光许多。 “这玻璃灯多美呀,放在墙壁上又好看又明亮,准有销路!”区伟松从袁达光和袁玉满手中接过从香港带来的几盏灯,左看右看,满脸闪动着金光,仿佛明天就可以当“万元户”了——那时“万元户”就是富人的代名词。 “这灯并不复杂,成本也不会高,不就一个灯泡、一根线圈、一块玻璃嘛!我们完全可以做出来!”侯瑞垣和袁广明则开始琢磨起工艺,并信心十足。 “厂长想的就是这个。现在倒钢材、弄水泥的人太多,要是我们几个能搞个灯产品来,说不准让全古镇的人都眼红呢!”袁玉满瞅一眼袁达光,示意他快把想法告诉伙伴们。 性格内向的袁达光这才不紧不慢地说道:“其他生意咱们先放一放,从明天起我们集中精力找材料,争取先把这玻璃灯仿制出来,然后我们再到市场上试试好不好卖,最后再考虑下一步怎么干……” “行。我去搞玻璃片。” “我去弄线圈。” “小螺丝我来弄……” 袁玉满等几员合伙人,各领一项任务,分头寻找材料去了。 “这么些小货色,怎么这么难弄?” “可不,我的腿都快跑断了,竟然连一寸长的线圈都没寻觅到……”几天过后,袁玉满他们拖着疲倦的身子,唉声叹气地回来向袁达光汇报。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百废待兴,各种原材料处在极其馈乏之时。那时中国人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生产资料统一分配。连买鸡蛋也要排队凭票购买。 古镇海洲村的几个农民被刚刚燃起的“发财梦”焚烧得有些焦头烂额。 “我再出去试试。小榄镇那儿有几个厂……”袁达光仍然一副不紧不慢的神色,瓮声瓮气道。小榄镇是紧挨古镇的另一个乡镇,相比之下,是个有些工业规模的地方,这里因有一个锁厂而带动了一些配件生产小厂,加上小榄人历史上就比周边的乡村会做买卖,所以袁达光选择这个近邻是很自然的事。 袁达光来到小榄镇,不想为找一个能制灯座的厂都找不到。好不容易,仅有一个厂说他们能做,但是必须是铜制灯座。 “估计成本多少价?”袁达光必须考虑灯的成本。 “怎么着也得10来块吧!你看我们搞一吨铜也是很不容易的。”人家说的也是实情。袁达光掂了掂铜块,觉得灯座是铜制的,又沉又贵。他只好摇摇头。 “后来我又跑遍了小榄,总算找到一位姓汤的私人老板,他有一台制塑机。塑料灯座成本要比铜制灯座便宜得多,又轻便美观。”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洲一家并不起眼的灯饰厂见到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古镇灯饰产业的“元勋”时,他仍然不紧不慢地回忆道。 “我们初创时要啥没啥,连螺丝配件都十分难找。最后是在佛山的张槎镇才找到了一个生产螺丝的小厂……玻璃片也难找。好不容易找到货了,又找不到磨玻璃的地方。灯饰玻璃不能太簿,又不能太厚。没法子,只好找替代品,最后是袁玉满他们说用胶片,一种茶色的玻璃胶片……”袁达光想找盏当年他们“发明”的灯饰给我看,可寻了半天也没找到相近或相似的。如今他的灯饰厂有几百种销往全球的各种精美的灯饰,但再也找不到古镇第一代灯具了。 “那个时候的灯不能跟现在比。也就是在灯泡前面安上一块玻璃什么的,稍后些就是在玻璃片上涂几个花纹,算是很美观的了。年轻人结婚能在新房里安上一两盏这样的灯就算时尚的了……”老袁的话让我们都笑起来了。是啊,不也才一二十年时间,中国的变化有多大!别说那个时候没有五彩缤纷、奇妙无比的灯饰样品,就是在我们文化人的笔下也绝少用上“时尚”二字。 袁达光们的第一盏灯——也可以说是古镇作为“中国灯都”由民间自制的灯,是在1982年底正式出品的。那盏灯尽管非常简易,更谈不上美观,但它却改变了袁达光们和古镇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命运! 全民性的古镇灯饰产业就是从此开始的。它的意义不能用现在的商品意义去看待,它是一个历史,一个中国农民们想走出一条致富之路的历史开端,一个后来让全世界为之惊叹的“灯都”形成的历史产物! 忘却了袁达光他们这些开创者的历史功绩,是对古镇“灯都”伟业现实的一种割裂。 创业何其艰难。袁达光他们的灯制作出来后,因为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包装,只好存放在他们自己那间简易的茅棚子里。 时至翌年,袁达光们总算找到了一种包装,于是五个人先是进行了创业的第一个大动作——合股建厂。每人一万元,在古镇通往江门的那条西江边的一个码头边搭了一间茅棚,约一百来平米面积。“当时没有用厂名,先试着做。”袁达光说。 初始的卖灯比做灯要难得多。没有人手,是最要命的事。袁达光和袁玉满等五人按地区兵分五路在广东地面上跑开了……远的多带几箱,随车托运走;近的用单车驼着,早出晚归。 “那时现卖现收款,而且多数是卖给公家百货商店,虽小打小闹,销售却比较稳定。”老袁说。 江边的茅棚作业不到半年,因为生意兴隆,袁达光他们进行了第二次搬家,这回租下了海洲食品站约600平米面积的一排水泥房子,作为灯具厂房,同时还招用了30多个农民工。古镇“灯都”发源地——海洲这才正式有了一个有名有姓的灯具厂——“裕华灯饰电器厂”。 “当时我们的厂名还招来当地一些农民们的不解,说灯具就灯具吧,怎么叫个灯饰?其实我们也是套用了香港灯饰业惯用的‘灯饰’,连我们办厂的五个人也不是真正弄得明白灯具与灯饰到底有啥区别。”袁达光趣言道。 袁达光他们的“五人”灯厂发大财了!又是一年后,当“裕华灯饰电器厂”达到几十万元的销售时,海洲村的农民们眼睛红了起来:原来搞灯也能发大财啊! “干吧!袁达光他们能干的事我们也能干!”“不能让他们一家发大财,有财大家一起发!”素有商业头脑的海洲人,目光瞄准“裕华”,第二天就出了个“宏泰”,再后来“丽达”、“华光”等等“灯饰”工厂也就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 不足两年时间,数里长的海洲街道成了灯的海洋,到处是卖灯人、灯饰店、灯具厂……尤其傍晚时分,街头灯光齐放,照得数里外清晰可见,同时也惹得周边的百姓心头痒滋滋的。 “海洲人发灯财,我们干吗还不行动?做灯吧!”先是海洲邻村,再是海洲邻村的邻村,再是延伸到海洲几里外的古镇,于是“中国灯都”从此拉开了史诗般的“建都”神话。 ……是什么样的神手拨亮了 奇迹的浪涌 无数的鱼龙 什么样的罡风也吹不熄 滚地的闪电 稳稳地凝定于 一千盏 一万盏 十万盏 灯 如瓶 如伞 如柱 如银河里的卵石 时间之所冲冼 向日葵的花瓣 番石榴的籽实 通通注入24小时的 阳光 搓碎 再拼成 新的闪光的璎珞 挂上大地的前胸 这是古镇的万家灯火 村民的宫殿 光的狂欢节 诗 画 雕塑 匠艺与科学的盛宴 谁是主人 谁是宾客 都是一片灯光璀璨中 人生只有一次 梦也只有一次 我梦见了一万万家灯火 十万万家灯火 照亮万岁千秋所有的黑夜 这个梦如此古老 又如此年轻 这是著名诗人邵燕祥先生写给古镇“灯都”的诗,她如一幅浪漫的写实画,即使有人没机会来古镇一游,读这首诗也能感受到“灯都”那如画的光与诗…… 3000多家注册灯饰企业;150多亿元的年销售额;80000余从业人员……聚集在这块几十平方公里的南国小镇,编织和绽放着世界上最光亮、最华丽、最耀眼、最精美的灯之光与诗的乐章,这便是“中国灯都”——古镇镇的风采与魅力所在! 它,小如手掌;它,大如寰球; 它,窗前一月;它,光如太阳。 它是天上的太阳兄弟,它是地上的又一轮新日。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灯都”古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