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的记者生涯,已使我很少产生冲动。采访皇姑区国学教育,却使我产生了一种久违的冲动。 不必去争论“国学”的学术定义,宽泛些也好,狭义些也罢,统而言之即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它曾被国人供奉于历史的神坛,也曾遭遇炮轰横扫几被摧毁――我们那些国学教育坚定的实践者对这些定义之争和国学命运的起落沉浮似乎并不在意。 我听到了什么?我们的一些孩子,自私褊狭,心灵脆弱,不懂关爱,不知感恩,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做到极端,小学生为了一支铅笔的得失可以轻易弃父母离家而去,中学生更可因为担心考分低而杀父弑母!这样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剧当然不代表整体,但已令人扼腕! 我听到了什么?我们的一些家长,无不望子成龙,他们从牵着孩子手送进校门,就指引着孩子进入一个误区,重学分、重知识、重技能,唯独忽视做人修炼,以至于精神家园迷失,稍不如意,便跳楼、自尽、杀同学,时有耳闻――同样仍是个别,但这已足够我们痛思! 我听到了什么?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侃侃而谈的青少年,不知屈原、司马迁为何人者大有人在,一口流利外语而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者司空见惯,这种现象,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很可怕的。 西方一位哲人云“叫一个民族毁灭很容易,两代不读这个民族传统的书即可”。龚自珍说,“亡国先亡其史”。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人文文化的存在为基础的。不能不说,上世纪以来,我国在中小学教育内容设置上,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偏颇,一是西方文化的比重渐渐高于中国本土文化,二是科技知识的比重大大高于人文文化。其实质都是忽略传统文化教育。 忘掉传统文化的民族没有未来。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精神,它注重人生伦理价值与艺术品位,注重人生的自我修养。 当然,今天的国学教育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回归,而是秉承扬弃的原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经典流传千百年,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可以养其心性,学会修身、合作、利他,成为一生智慧、品格的源头活水;可以从小立人,长大立国,使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人民日报》 (2006-06-15 第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