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庸人时代 知识分子何为?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admin)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发行时间:2005年9月
    ■作者:弗兰克·富里迪
    ■读家:袁元
    ■一句话:社会一弱智,知识分子就贬值。
    ■推荐指数:★★★
    知识分子广泛参与社会观察和评论之后,一部分趋近庸俗,另一些“蜕变”为右倾分子。前不久,薛涌在博客里,针对右倾精英的专制主义倾向,提出必须警惕。在“弱智化”时代,知识分子的贬值,使这些真理的斗士,要么痴迷琐碎的追求,要么以反对媚俗文化立场,基于对公众“失望”的理解,站到人民的右边,弗兰克·富里迪称右派人士把民众当作孩子。
    弗兰克·富里迪在《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这本书里,分析了知识分子这个“危险的种群”,与普通民众之间失去并有必要重建对话的公共领域。显然,作为左派的弗兰克,他的所谓“反对精英主义”,更直接的指向是,他并不承认“庸人主义”者对愚智人民的观点,甚至对“让精英们去启蒙民众”的启蒙也提出质疑。对现代社会和民主政治中“权力精英”的敏感,构成了他在知识圈的划分上更接近民众的视点,因此他的利益目标更为理想化和终极化,而逼近真理的逻辑也更为基本、朴素。弗兰克以此为观察的起点,在这本书中,他着重批评知识分子以下两种“逃逸”现象:首先,他认为文化精英把民众视为“儿童”,降低了文化和学术标准,同时也淡化或转化了自身的身份感。第二点,他认为文化和学术成
    为实现民主化进程的“工具”以后,内在标准在不停地迁就中最终改头换面,不仅助长了对真理知识的相对主义态度,同时也必将走向真理的反面。因此,一些知识分子缩回到自大的龟壳中,其他的活跃分子则卖笑于欢场。“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他说,“我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积极地从内心接受了媚俗政治,而其他人通过不情愿地服从机构的要求,也找到了一种轻松的生活。”他的回答是,知识分子变成了“势利小人”。
    趋炎附势是生活中容易接触的“乖巧”,但造成知识分子不在场的原因,远远不能以一概之地认为所有“媚奴”,均为逼良为娼。尽管弗兰克一腔热血地宣扬勇敢,并以“铁肩担道义”的知识分子道德、概念作为“个人”的对象,他却忽视了一个群体甚至一个“个人”在具体环境中的难度,而这种难度所造成的妥协也完全可以避免,或者尽可能地可以被改良。当然,弗兰克虽然讽刺了“溜走”的逃兵,但他却毕竟没有被自己的教条束缚而不去对此现象进行有效的理解。他对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立宪以及丹东和罗伯斯庇尔的命运归宿,均以知识革命为基点,进行了学术界定和判断。那么,凭什么要求知识分子再次回到他们的位置上?在这个时刻,他意识到必须立即“为公众的心灵和头脑发动一场思想之战。”
    他说的“公众”,不是“民众”,他指的是那些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群体,甚至不是学院埋头读书的学生和教授,不是那些学富五车却对社会不闻不问的书呆子和假清高分子。在知识分子与公众之间架起桥梁,使互动的行为有机地进行下去,而非对牛弹琴。弗兰克在表达这种结论时,存在着滑入“右派”的凶险,这是左派弗兰克的意见底线,也昭示知识分子在认识自我与认识社会所面临的复杂局面。
    弗兰克·富里迪说,“本书并不是哀悼学术生活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我们也并没有变成白痴。”但是,他认为,“一种文化如果倾向于把讨论等同于专业观点的乏味交换,这个文化就会出现冷漠和社会疏离。”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通过对知识分子的贬值、社会弱智化以及媚俗文化的观察,理解并批评了庸人时代的基础和它的运作方式。民众对权威的信任在下降,对权威的身份的怀疑和拒绝,在富里迪看来,是知识分子衰落的根本根源。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西欧现实为关照事实,对政治、教育、学术界进行了由兴而败的逻辑梳理,找出了变化的原因,并对灵魂迷失以及政府的幼儿园政治,提出了警告。同时对民主进程中出现的假民主,表示担忧和愤慨。
    富里迪是英国肯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是位“马克思主义者”,主要学术兴趣为“帝国主义”。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他对知识分子的堕落发出了通告。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一部分哑口无言,一部分成为利益的伙伴,还有一部分蜕变为真理的反动派。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