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城市CT:古城保护且看“绍兴模式”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顾 春    华东新闻    (责任编辑:admin)
●旧城改造中的改建和保护相结合,让居民继续居住在历史建筑中,作为延伸历史文脉的手段,就是绍兴保护古城的高明之处
    ●保护文化遗产的投入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回报的投入,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的功能,就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核心要素的培育
    粉墙黛瓦,垂柳香樟;桨声灯影,乌篷毛毡;小桥流水,石板纤道。细雨和风的5月,漫步在古城绍兴,游客都为这别致的风韵所陶醉。
    浙江绍兴,是江南传统民居和中华古城之典范。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曾这样赞许:“城市大街小巷,居民院落,都是青石板铺地,边河边路,小河夹道,家家有踏步下河,民居古朴清雅,青砖黑瓦粉墙……庭院建筑,檐牙高啄,亭柱曲折,各抱地势,再配有苍松翠柏,花木参差,真是‘千金不须买画图’。”
    难能可贵的是,在经济建设大潮中,当不少古城纷纷失去旧时模样时,拥有近2500年历史的绍兴古城,却将珍贵的传统风貌顽强地延续了下来。
    专家为绍兴的古城保护经验取了一个名字:“绍兴模式”。众多专家认为,这是全国古城保护的方向。
    “修旧如故,以存其真”
    “绍兴模式”第一要义是保护
    绍兴被称作“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自春秋末期建立越国都城至今,2000多年来,绍兴城址未变。百余处文保单位,丰富的历史遗存,集中在8.32平方公里的古城范围内。王羲之,陆游,徐渭,鲁迅,蔡元培,秋瑾……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人,更使绍兴钟灵毓秀。
    “绍兴模式”的第一要义,就是对这座“历史博物馆”成功的保护。
    “在历史街区保护中,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原汁原味的保护,即对街区内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实行原址、原物、原状的保护,不在文物古迹上动手动脚;二是原模原样的恢复,即对街区内的河道水系和水乡风貌带实行原生态的恢复;三是有根有据的重建,即对街区内的重要台门、院落等进行维护与重建;四是有脉有络的创新,即对街区主要道路两侧部分新建的建筑,按传统风格实施立面改造。”绍兴市建设局局长吉振海介绍。
    绍兴的古城保护规划,围绕“名人故里、碧水绕城、粉墙黛瓦、古桥连绵”的古城风貌,实施“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整体改善”的原则。近5年,绍兴投入10多亿元,保护修缮了仓桥直街、书圣故里、鲁迅故里等五大片历史街区,保护历史遗存,恢复传统民居,再现古城风貌。除了“点”的保护,还向“线”和“面”上拓展,保护历史街区、古城格局、传统风貌,进而到“全城保护”,使得城市整体风貌浑然一体。
    布局上,绍兴划成“四大组团”:老城区以保护、旅游、居住为主,陆续迁出工厂、企业,保证原始街区的完整性;对生活在老街老巷的居民,在不改变外部立面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改造内部结构,以更适宜居住;新建房屋采用江南特色的外部装饰,与城市风貌相协调;新建居民楼多用灰墙黑瓦,体现江南民居风格。
    “修旧如故,以存其真”。这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对“绍兴模式”的评语。他认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名城,绍兴在保护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的经验:原汁原味,风貌协调,保护珍贵的历史遗存,不造“假古董”;政府主导下吸引公众参与,调动市民的积极性,保持历史街区内市民生活原生态的延续,以延续文脉;不单纯以赢利性旅游为目的,探索保护与利用相和谐的途径。
    “谁都舍不得这间老屋”
    修缮历史街区让居民生活在诗画里
    微雨的午后,从喧闹的街道折进静谧的宣化坊,仿佛时空转换。青石板的小巷里,送报纸的自行车叮铃闪过,铃声洒了一路。木台门内,街坊主妇们边做着家务,边隔着小巷悠闲交谈。听到农妇推车的吆喝声,她们探出头来,称上半斤鲜虾备着晚饭。屋后就是小河,家家都有个小埠头,上面那盆盆罐罐的花草,在雨中格外鲜艳。
    在游客眼里,宣化坊的百姓简直生活在诗画里。如果说“绍兴模式”的价值在于其凸显的城市保护理念,那么旧城改造中的改建和保护相结合,让居民继续居住在历史建筑中,作为延伸历史文脉的手段,就是绍兴的高明之处。
    改造前,绍兴的历史街区情况并不容乐观:七成建筑物因年久失修而成危房,缺乏污水管道和卫生设施,台门天井上电线密布,污水泛滥,没有卫生设施,居民需要排队上公共厕所。
    “如果将街区内的居民向外迁移,古城将成为一座空城和死城;如果将大片的古建筑拆除,历史的记忆将在地面上消失。古城保护因此陷入两难境地。”绍兴市建设局局长吉振海回忆。
    不光保护,还有利用。对居民住处的成功改造,正是“绍兴模式”的又一重要意义所在。连片成区的保护,展现了今天绍兴城的处处古韵。但如果改造成为样板空城,不仅改造维护成本巨大,而且也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只供参观的古街,将是呆板而缺乏生气的。
    对这些历史街区,绍兴的做法是除了外观的修缮,直接目的就是改善居民的生活,包括电网整治、排污管道全面接通、管道煤气入户等。修缮后的街区,既让居民生活便利,也使游客接踵而至。
    推开宣化坊34号的大门,绍兴老台门的浓郁风情扑面而来:小院天井,花草葱郁,二楼栏杆雕花精致,还是历史留存的古物;穿过正房,房屋临水而建,碧波流淌,后门就是一个小埠头。不时有好奇的游客推门进来,看看老绍兴的生活。
    64岁的房主何成荣从小生活在这里,这座全街仅有的独门院落,是他的曾祖、绍兴名医何廉巨留下来的。“我们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但我们舍不得离开,现在我的儿子,女儿,谁都舍不得这间老屋。”
    “保护遗产是保护生产力”
    鲁迅故里年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
    旅游业的发展,成为绍兴着力进行古城保护的另一收获。鲁迅故里的成功开发就是例证。
    过去,绍兴只有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等几个单独的景点。2002年10月,总投资10亿余元的鲁迅故里保护工程启动,把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等零星的文物串点成线,串线成片,把功能单一的景点改造成展现当年真实生活场景的景区。2003年9月,鲁迅故里一期工程对外开放,引来各界好评。
    “从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保护的实践看,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文化遗产的投入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回报的投入,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的功能,就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核心要素的培育,它不仅会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速度,还会主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轨迹。”文博研究员、绍兴市文物局副局长高军说。
    2004年,鲁迅故里年游客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从名人故居到名人故里,鲁迅故里区域内的文物“大树”变成了文物“森林”,小、散、多的人文景点变成了综合性的旅游景区。两年来,这里每年都有50多万学生慕名而至,在“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中,以全新的方式解读鲁迅。
    “鲁迅故里的成功启示我们:文物资源乃至历史遗产只有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身的价值和效用才能显现;同时,旅游也应该是文物持续存在的最大受益者,用旅游收益促进文物保护,是旅游资源本身的再投入,符合旅游发展的自身规律。”绍兴市文物局局长宣传中如是说。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