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外教英语考不及格,扇了谁的耳光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黄海洋    光明网    (责任编辑:admin)
北京市有6个外籍教师做2005年的英语高考试题,满分150分,这6个外教平均分为71分。外教考完之后就问:“你们这是考英语吗?”(5月15日《中国青年报》)
    这出乎国人的意料。外籍老师,在我国大学好些还是从事英语教学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大学老师竟然连高考英语考不及格,这个脸可真丢大了。
    不妨先算笔账,满分150分,应该是90分才算及格,可六个外教平均分为71分,按满分100分折算,不到50分,差的码子大了去了。那是不是就可以说“外教的英语水平不如我们国家的高中生”,如此“丰功伟绩”,是不是该举国欢迎了?
    其实不然,语言是为了运用,还是满足于纸面上做做选择题?我们国家好几亿人都在学英语,可有多少人能流利地说英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同声翻译?表面上的“政绩”实则是英语学习运用的扭曲和退化。
    “你们这是考英语吗?”外教诚惶诚恐的质疑,如同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小孩说出了“皇帝没有穿衣服”。
    一度以来英语考试陷入怪圈和误区,结果导致英语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生则被训练成了会哑巴英语的考试机器。专家以“能出偏题怪题难到学生为荣”,社会以“凡招聘要英语过级证书为荣”,学生以“拿不上英语四六级证书为耻”。英语考试一年比一年难,英语常用字不考,专挑那些连专家自己不认识的生僻字来难道考生,这那是考试选才,纯粹是“”整人。
    笔者不禁要问,“僵尸英语”是怎样炼成的?问题出在整个社会的舆论,包括政策的导向,形成了这样一个格局,就是英语在我们的社会里成了一个资格。问题同样还出在教学方式、教育体制、教育制度上。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说,“哪怕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你的外语不过关,对不起,不能当教授。”可怕的“一刀切”。一个事实更值得重视:英语的压力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专业,一所重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竟然没有人通读过四大古典名著。悲哀,中文教育的悲哀!重点大学都这样,其他一般大学就可想而知了。试想想,中国文坛能奢望这种“高才生”才高八斗、七步作诗吗?
    举国学英语,汉语快遭遇“最后一课”,是不是该追究始作俑者的“原罪”了?规定人们必须学英语,就是一个极端应该有部门为变了味的英语教学和考试担责。
    我们的教育面临的问题,我们在语言教学上失去传统了。我们的学生看自己的传统语言,看古文,如同学一门外语。这些都尴尬了谁?今天,假借外教以考不及格丢脸的“手”扇了考试体制的一个大耳光,但愿对他们有所触动。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