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阅读兴趣较前几年,更倾向于休闲娱乐方面的图书 新华网北京5月6日电(记者姜辰蓉 万一)“黄金周”期间,身处闹市的北京图书大厦,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今年35岁的张国林,是位IT业人士,他正带领全家在这里选购图书。“我的工作空闲时间比较少,难得全家一起来趟书店。我和妻子准备多选购一些可读性强的小说和散文。平时我们的工作都过于紧张,希望在假期中通过看书放松放松大脑。” 北京图书大厦新闻办公室郭凯燕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市场调查,大众的阅读兴趣已经从前几年的经济类、管理类向科普类、文学类方面转移。今年以来,文学类图书的销售看好,而一些较为通俗、知识性强的科普图书也卖得不错。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外文学类图书今年销售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3%。 郭凯燕认为,人们阅读口味的转变与目前社会的转型有一定关联。前几年,我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人们普遍认识到在经济领域里存在更多创造财富机会,只有掌握真才实学,才能驾驭市场,走向成功。因此,整个社会上,经济学、管理学等都比较热,很多人热衷于MBA等相关学习,觉得这会对投资、理财和工作有帮助,与经济相关的书卖得很火。而在当前,人们的文化层次普遍提高,经济类书籍的热度已经开始减退,很多人开始注重培养个人兴趣、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读书、买书的目的变得越来越纯粹和理性化,这说明人们的心态正逐渐变得平和。 张国林告诉记者:“过去除业务书外,我曾比较喜欢看一些经济类图书,觉得对个人投资会有帮助。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职位的变化,我发觉气质和修养对我来说更为重要,因此,我先会刻意选择一些文学类图书,以希望提高自己的品味和谈吐。” 虽然原因不尽相同,与张国林购书计划类似的人仍不在少数。在一家经济类报纸做编辑的程敏霞告诉记者:“虽然由于工作需要,我平时需要涉猎很多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但是我更多地会选择从网络上浏览,这样更方便。但我每年在购书方面的开销大概会在1500元人民币左右,用来购买我自己喜欢的书。每个月我都会来书店逛逛,选择一些比较有趣的书,像小说、人物传记等,我会把它们买回去,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看,我觉得这样更符合这些书的休闲性质。” 而一些大型书店和图书馆的调查也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征,人们的阅读兴趣较前几年,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据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介绍,近年来,我国读者阅读的趋势首先是围绕着教育进行,包括成人教育、不同层次的电大及国家资格认证考试的专业学习等;其次是围绕着拓展知识面、文化视野方面,读者群主要包括一些大中院校的学生,社会各行业人士,他们为了不断求创新,适应社会快速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第三是休闲娱乐方面,包括文学名著、中外各个时期的名人传记等。 文学图书能够让人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放松下来,享受属于个人的休闲时光,加上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文学类图书日渐细分化,出现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图书,人们能够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书籍,这或许是此类图书销售看涨的原因。 不过,记者也发现,经济、管理类图书的书架前仍然拥有不少读者,其中励志类图书撑起了大半边天。与其他经济、管理类图书不同,励志类图书的销售量一直比较稳定。 来自清华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陈浩就是励志类图书的支持者之一,这日他想用平时省下来的几百元钱买一些励志类书籍,回去与同学们分享。他说:“明年我将研究生毕业,走上社会后免不了经历风浪。因此,我觉得多读一些励志类书能够让自己拥有更好的心态,在将来的打拼中多一分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