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浓缩的华夏文明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郑强胜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河南通史》读后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都出现一股编修地方史的热潮,且目前已有《山东通史》、《湖北通史》、《上海通史》、《山西通史》等面世。4卷本、200多万字的《河南通史》(程有为、王天奖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自1991年立项,历时十余年,不久前终于圆满完成。
    当翻阅这部记载着河南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巨著时,笔者既感到欣喜,又感到遗憾。欣喜的是,厚重的河南终于有了一部由本省学者通力合作撰写的反映河南历史的史书;遗憾的是,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河南,这部史书的修撰实在是太迟了,而且有些曾为《河南通史》付出太多汗水的学者们已经享受不到这套书的快乐了,诸如胡思庸、王天奖……
    说实话,《河南通史》不同于其他省份的通史,它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是浓缩了的中国文化史。因为华夏文明起源于斯,发展于斯,华夏文明向外传播也是从这里开始,辐射开去。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如此重要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力,也在表明要编写好一部有水准、高质量的《河南通史》并不容易。而现在面世的这套《河南通史》,还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值得一说。
    一、难度,地方史和全国史的艰难取舍。编写地方通史,突出地方特色固然重要,但若不能把地方史置于中国史的大框架内思索,其水平就将大打折扣。但就河南通史的编纂而言,在中国历史上需要大书特书的地方,也正是河南史需要大书特书的地方,可以说在南宋之前,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河南史就是浓缩了的中国史。这样,要写出具有河南特点的历史确乎其难。但参与其事的学者们还是尽力把全国性的问题和河南的问题较好地糅合起来,尽量把几千年来发生于河南这块土地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加以突出,使“河南”二字变得非常清晰。
    二、厚重,尽可能突出河南特殊的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南通史》如果不能完整地揭示河南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就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史书。本书的作者们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尽其可能在书中反映了河南历史文化的全貌。翻阅此书,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河南的历史太悠久了,河南的文化太丰富了,河南的地位太重要了。
    三、寻根,全方位解读华夏文化根在中原的历史。寻根溯源,落叶归根,中华民族最注重对根的探寻。我们所说的寻根,不仅仅是探寻一姓一家的根,那是血缘之根,更重要的是探寻文化之根,是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姓氏学者对河南情有独钟,因为河南是中国姓氏最重要的起源地;但是民族之根、文化之根呢?河南也是最重要的起源地。寻找古老文化的真髓,离开河南就难得全貌。在这套厚重的《河南通史》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民族之根、文化之根的厚重,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河南是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探寻中华文化的源头,河南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文字源于斯,道学源于斯,墨学源于斯,佛学源于斯,理学源于斯……。在这套书中,我们处处能感受到浓郁的根文化的气息。
    耗费了十几年、凝聚了数十位学者心血的《河南通史》能够顺利出版,应该说是河南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值得庆幸。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