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苏州首家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正式开课。据悉,创办者创办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东方早报》10月30日) 无庸讳言,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人文精神,正越来越遭到空前的冷落,别说在孩童身上,就是在成人、知识分子甚至在一些搞中文的专业人士身上,也不见得有多么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因此,在下一代身上加强国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学功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弘扬国学是否就一定要创办私塾呢? 私塾作为一种在封建社会当中大行其道的教学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起到过重要作用,但这种私塾教育毕竟是随着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也理所当然地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进程而趋于消亡。虽然不能说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是导致国学式微的罪魁祸首,但文明的发展本来就是更迭交替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私塾的消亡本来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且,从教学规律上讲,私塾的教育方式也至少不能与现代的教育理念完全兼容。 虽然近段时间呼吁重振国学的呼声较紧,但谁也没有料到,在私塾已经消亡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在工业文化已经无孔不入的今天,却在苏州突然间冒出了一个“现代私塾”来。这家“现代私塾”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不是它将要宣讲的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科目,而是“私塾”的陈设和“先生”的打扮教态:讲台上方挂有一幅孔子画像,对面墙壁上则是一幅“论语”汉隶书法作品。学生的课桌是类似于日本榻榻米式的无腿方桌,坐椅是略高于地面的无腿方凳。“先生”张志义穿着一袭无领、巨袖、对襟、束带的长袍,据说是明代儒生服饰,八名学生盘腿分行而坐。 先生左手持经书,右手附于身后,一边踱步,一边带领学生朗诵。 伴随着这个“现代私塾”的出现,自然出现了各种声音:有说是对现代功利性教育补充的,有说是一种文化复辟行为,当然也有说是哗众取宠的……笔者则认为,这是一种国学迷恋者的精神返祖现象。 据悉,这家“菊斋私塾”的创造者是两名国学爱好者,而相当一部分送来学童的家长也是对国学情有独衷的“铁杆追随者”。不论是私塾的创造者还是家长,他们对于国学都存有着一种近乎痴狂的迷恋,正是这种迷恋使得他们将学堂布置得与古代私塾尽可能地相近,以至于“先生”还要穿上汉装,学生的几案也要参照古代资料仿造。从形式上尽可能地营造古代私塾乃是这些国学迷恋者的第一追求。通过精神返祖,他们会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 由于对国学的迷恋而造成的精神返祖现象,苏州的这两位“先生”并不是第一个,倘若认真查究起来,近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应该算是第一个,王国维在他毕生所追求的国学文化走到形式尽头的时候,竟会跳入昆明湖为之殉葬,王国维的这种殉葬其实只是一种精神返祖的极端追求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