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复旦的“学人往事”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文汇报    (责任编辑:admin)
在复旦百年校庆庆典开幕前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吴中杰教授的《海上学人》和《复旦往事》。这两本精心之作,无疑是作者献给复旦和所有关心五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生活和命运的人的一份厚礼。
    《海上学人》是1999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海上学人漫记》的增订本,吴先生在这本书中为34位学者勾勒了小像,大多是他在复旦园里的师友。如《复旦园里长镜头》中描述的陈望道因脾气暴烈而被称作“红头火柴”;他曾在自己的工资里每月拿出40元资助贾植芳先生,并让夫人对贾先生说:“我们陈先生说,你贾先生手面大,这点工资怕不够开销,我们两人的工资花不完,请你帮我们花一些”;在惟苏联老大哥是从的50年代,他会为汉字拉丁化问题和苏联专家辩论一上午,最终没有让俄文字母进入汉语拼音……桩桩件件,使这位至今活在复旦人心中的老校长形象鲜活起来。
    在盛夏多蚊时节,郭绍虞为防蚊虫叮咬而脚穿高统雨靴笔耕不辍;“文革”期间,批斗会上任凭批判者怎样按,朱东润始终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身为富家子弟,却整日蓬头垢面的复旦奇人赵宋庆,教着中文系,写的却是天文学的著作和论文;1955年因胡风案而断送了仕途的章培恒,时过境迁后,却有着别样的坦然:“凭我这种脾气,肯定不能过关,总有一次要跌跤的。如果55年不跌倒,说不定以后会跌得更惨。”……
    一段段故事被娓娓道来,而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这些学人的经历和心迹,如果不只作为掌故看,那是很有耐人寻味之处的。”
    如果说《海上学人》是以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思历史的话,《复旦往事》则是吴先生从个人经历出发、试图还历史以真相的大叙事。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这段历史有太多的激情燃烧,也有太多的沉痛教训。《复旦往事》写出的正是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风云际会。1953年进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1957年留校,作者与复旦共同走过了知识分子改造思想、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反胡风、反右、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四清、文化大革命……风风雨雨中,他一直身处政治运动的风口浪尖。“文革”初期的炮打张春桥事件后,他以“长胡子”、“摇鹅毛扇”的军师身份,成为“胡守钧反革命小集团”的第四号人物,并被拉到全市40万人的大会上批斗。这些特殊的经历和切身体会,共同构成了《复旦往事》。
    在写到“文革”时,作者说:“现在看一些回顾那段时期历史状况的作品,大都是义愤填膺的文字,而且多的是脸谱化、程式化的描写,有些人物成为罪恶的符号,而另一些人物则成为正义的化身。这大概就是欧阳修所谓‘人情成是而败非’的观念作怪罢。但历史并不如此单纯,实际情况远较此类描述更为错综复杂。”为了克服常见的脸谱化和符号化,他以深切的个人体验和第一手资料直接面向个人眼中的真实,不为尊者讳,也不掩盖自己的伤疤,平和、沉稳的叙述笔调中,间以诙谐智慧的调侃,一段沉重的历史被抽丝剥茧般展开,并被放在理性的眼光中审视。对于今天的青年人,这一切也许是一段难以认识的时空;你可以说它是一己之见,你可以说它是复旦一隅,但它确实折射了20世纪下半叶复旦园里的时代风涛和知识分子的人生际遇。
    历史是财富,这个财富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走向未来。也许那段历史不会重演了,但历史的教训却不应被忘记。(石也)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