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苏州专电(特派记者甘丹)昨日下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进入了专题研讨阶段。与会学者分成四个专题研讨组,分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工作方法”等论题进行了讨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界定”分论坛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段宝林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忽略民间文化的现象提出了批评。有意思的是,在论坛进行到一半时,段宝林的发言让当时的会场掀起了波澜。 段宝林指出,中国的昆曲和古琴先后被联合国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他认为昆曲和古琴都是文人的文化,不能真正反映中国最根本的民间文化。“昆曲的唱词是相当文人化的,虽然它产生于民间,但经过文人的改造之后,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属于文人的戏曲。而古琴更是文人的代表,实际上民间有更多值得我们注意的非物质文化。”段宝林说。 由此话题开始,段宝林又指出了现在文化界存在着“忽视民间文化”的现象。他说,最近几年来,《四库全书》出现了三个不同版本的重印,但从1994年开始编撰的《中国民俗全集》却因为经费欠缺,而迟迟不能出版。“《四库全书》的重印得到了国家相关文化部门的支持,我们《中国民俗全集》的编撰其实只需要重印《四库全书》资金的几十分之一,却一直没有得到相关的支持。”段宝林说,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各界对民间文化一直都是忽视的,这种忽视也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段宝林还举例说,复旦大学的某位教授曾经提出在大学中文系中取消民间文学课程,说到这个问题时段宝林几乎拍案而起。他拍着桌子说:“那些所谓的文学研究者,实际上根本不懂文学,民间文化是所有文学的根基,竟然还要废止民间文学课程。”他表示,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能多注意一下那些真正属于民间大众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