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端午节,岂能莫问出处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郭立场    光明网    (责任编辑:admin)
“端午是个什么节日?”“端午节就是要吃粽子!”“为什么要吃粽子呢?”“因为是端午节。”8岁露露(化名)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而这种“哭笑不得”绝非孤例,据采访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对端午节一无所知。(见6月12日《华西都市报》)少年不知端午来历,在他们眼里,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当然也不会清楚传统节
    日里蕴藏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尤其令人心惊且难以接受的是,就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传出了韩国向联合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消息。而昨日端午节之际,10多名中国民俗专家在西城区档案馆召开的端午文化研讨会上,中国专家希望中韩两国能联合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引来议论和非议声声。明明是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怎能容他国染指并拿到联合国去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而一旦韩国申报有成,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异化为他国的“文化遗产”,我们将遭遇怎样一种尴尬?于是乎,坚决捍卫我们的端午节,“中国的传统节日要抓紧申报”之类的呼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值得质疑的是,“为什么非要等到别人申报时,我们才能重视呢?如果不重视,就算我们申报了又有多大用处呢?”
    芒刺在背、亡羊补牢,掀起一场“保卫端午节”的论战和运动,可谓是理所当然、众望所归,但我们必须首先知道病灶所在才能除疾治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韩国为“抢”端午,“十年磨一剑”,早在1967年就已将端午节庆典列为他们的国家级“第13号重要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尤其是近年来年年举行隆重的盛大庆典艺术活动,并将其本土文化与中国的端午节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也正是基于此,他们才敢于并有资格打起“申遗”的大旗。反观我们自身呢,在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究竟做得如何?除了吃,除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是否遗漏了更为重要的节日精髓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节日的冷清可以看成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断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对自己的传统节日缺乏必要的尊重,致使舶来的洋节甚嚣尘上,而传统节日式微且地位每况愈下,更值得我们反省和自责。平时不保护、传承并尊重自己的传统,直到有一天传统文化遭“掠夺”、即将旁落时,才想到要捍卫“文化知识产权”,是否过于迟缓并落后了?我们该如何留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如何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假如我们能够像韩国一样重视端午节,在全国各地开展隆重的纪念活动,别人还会喧宾夺主并谋取端午节的“永久庆祝权”吗?而今,国人觉醒并意识到“不应该眼睁睁看着传统节日从我们生活中消失”,是一种难得的进步,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需要我们去正视并寻求出路。
    不可否认,端午节事件给国人一个清醒的契机,让人们认识到日渐沦丧的传统节日其实也是无价之宝,是可以拿到世界上为民族争光的文化品牌,甚至可以带来难以预料的巨大商机和利润,着实既让人落寞又让人振奋。而今,既然认识到保卫的价值,就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就要破除传统节日目前处境的尴尬,不再让“吃”成为过节的惟一永恒主题,不再陷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怪圈。就端午节而言,粽子吃得多了,文化内涵及端午节赛龙舟等蕴含的丰富历史意义却遗失了,绝非过节庆祝的题中应有之义。
    只有对传统节日、民族文化高度重视并加以弘扬,才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才不至于让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流落异乡,才不会辜负先人的努力并让子孙后代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疏忽或亵渎而恸哭、而怨尤、而叹息。而目前最为紧要且迫切要做的,则是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就端午节这一日渐濒危的传统节日而言,笔者以为,应从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启蒙教育入手,不仅要告诉孩子吃粽子,还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吃粽子,尤其要让他们洞晓吃粽子之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及其重要意义。端午节,要问出处,而不是莫问出处。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