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评书还能听多久 书馆时代逝者如斯?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三联生活周刊    (责任编辑:admin)
10月1日,中央电视台三套综艺频道改版,取消了原有20分钟的评书栏目——“空中书场”,评书退出了这块演出近14年的舞台。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却在红红火火地设立评书栏目,潍坊、保定、合肥等地市电台开始继河北廊坊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长书频道之后尝试开办专门化的评书频道。
    连丽如评书
    长书频道:关于评书的一次实验
    10月3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行的“庆贺单田芳先生艺术生活五十周年专场演出”上,河北廊坊广播电台代表全国上千家正在演播或者播出过单田芳评书节目的电台电视台向单田芳致词。
    市区人口只有40万左右的廊坊市在河北11个地市中只能算是一个“小地方”。廊坊位于京津两地的黄金分割线,向北40公里可到北京,往南60公里即到天津,处于首都经济圈的黄金位置。不过这个黄金位置对于两年之前的廊坊广播电台来说,却是绝对的劣势。北京与天津的广播频道可以全面覆盖廊坊地区,自己有的节目别人都有,别人有的节目自己没有,只有两个频道的廊坊广播电台没有稳定的收听群,全年的广告收入仅有100万元左右,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2002年夏天,考察了河北地区的收听市场,电台决定对频道进行改版,将其中一个改名为“交通长书频道”,整点播放30分钟的自办节目,半点播放评书节目。播出一年后,廊坊广播电台的广告收入翻了五番,达到了500万元。广告客户的增长让电台最终彻底取消了评书以外的所有综艺节目,长书频道成为真正的评书专业频道。今年截止到目前,廊坊电台广告收入已经达到1000万元,其中70%是由长书频道产生。
    单田芳先生是廊坊长书频道的艺术顾问,同时也是主要的节目提供者。1996年单田芳开办了“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单田芳向全国各地电台提供自己录制的节目。最多的时候,廊坊广播电台两个频道全天播放的五部评书中有三部是单先生说的书。节目是无偿提供,不过单田芳说自己并不是在为弘扬传统曲艺而做慈善事业。他们提供给电台的节目里加了贴片广告,他们挣的就是这广告钱。现在在全国530家广播电台中都可以听到单田芳的声音。
    最近单田芳为了第109部书——《廊坊大捷》索性住在廊坊市录制节目。对于中央电视台取消“空中书场”,单田芳觉得很正常,“评书就是给听众一个想象空间,是听觉的艺术,本来就不适合电视”。
    事实上,据央视稳坐综艺类节目收视率前茅的“曲苑杂谈”栏目一位编导介绍,在央视全台300多个栏目中,“空中书场”收视率虽然不在前列,也还能一直保持在0.22~0.7左右,排名120名左右。20分钟的节目带来的广告由最初的15秒,发展到停播时的5分钟,年创收1100多万元。
    给老人的艺术
    在整个传统曲艺衰退的趋势中,评书似乎在广播中又焕发了生命力。无论是以单田芳为代表的老一辈说书人,还是以出身曲艺世家的张少佐为代表的少壮派说书人多么频繁地接到表演的邀请,无论他们的声音在空中多么密集的传布,听众群体的老龄化是谁也无法否认的现实。
    这门艺术的忠实听众大多都已经年事已高,他们对评书的热爱来源于幼时的娱乐习惯。随着这些老人们的老去,谁来继续给评书捧场?没有了观众,评书也只能化石一般被保存在研究者的著作中,还有那些逐渐老去的记忆中。
    单田芳觉得青年人不喜欢这门艺术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年轻人没时间,说的事儿又远,谁会整天连续地收听一个节目?”节奏缓慢,内容陈旧是评书无法回避的两个致命伤。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研究员贾德臣上世纪80年代研究评书,有机会在天津听评书老艺人江存瑞先生的书场表演。贾德臣记得自己听了一个月的书,仅仅听完了《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一段。而在那个书场的老人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聆听着这一部书。
    对于观众老龄化的问题,戴德臣并不认为是一个足以令评书消亡的因素。相反,戴德臣乐观地认为,随着中国整个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发展,评书这门适合老年人的艺术必然会更加旺盛,而非大多数人所担心的逐步消亡。
    单田芳选择了更加积极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争议颇多的问题,用戴德臣的话说,单田芳的评书“与时俱进”。传统的成名作《白眉大侠》、《童林传》、《隋唐演义》等中国历史长篇以外,单田芳录制了一批新节目,有根据电视剧改编的《根本利益》等新作,特别是今年奥运期间在以年轻观众为主的央视体育频道推出了《书评奥运》令社会看到评书的新道路与希望。
    老去的演员,老去的书
    戴德臣研究员认为评书的继续生存是演员、节目与观众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戴德臣特别强调节目的重要性。
    一个故事从“书”变为“节目”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就是“拉梁子”与“设扣子”,所谓“梁子”就是节目的提纲,所谓“扣子”就是每一讲最后的悬念。一说就是数百讲的历史长书《三国演义》、《水浒》、《杨家将》等篇目都是“梁子”紧密,“扣子”精到的作品。
    戴德臣回忆二十年前听江存瑞先生的《三国演义》,第一天的书,江先生用了整一个晚上两个小时的时间仔仔细细地交代了一幅战场的布阵情况。戴德臣说这一个晚上是要统领接下来一个月的书。作为评书大家的少壮派代表田连元近年来没有太多的新作品问世,田连元告诉戴德臣也是因为没有人帮他“拉梁子”。
    “扣子”的设置同样对一部评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如能让听者风雨无阻地去书场,靠的就是扣子。
    评书,虽然“评”字打头,基础却在后面的“书”字上。戴德臣觉得评书不景气首先在于缺少好书。将近90岁的江存瑞先生说了一辈子的书,就只说了一部书——号称“书中之王”的《三国演义》。虽然这部书已经被江存瑞说的炉火纯青,然而现在已经没有了一生只愿意听一部书的听众。
    在高产的单田芳眼里,“进了书店哪里不是书?”“是书就能说。”对于单田芳来说,评书的关键还在于演员,好的演员就是能将“书”变为“评书”的人。舞台上的评书演员,一张嘴,一块醒目,演一出大戏,要求的是“说”、“演”、“评”、“学”、“噱”。单田芳将一部分自己说过的书整理成文字已经出版,不过单田芳不担心有人跟着他的书学他,“这不是背台词就可以”,“这是说话”的学问。在评书界,有一句话,“有多大能耐,说多大的书”。
    一首《西江月》:“世界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需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评书表演对演员的要求高,演员培养难度大,回报低,评书在后备人才的培养环节上,面临着所有传统曲艺曲种共同面临的问题。到现在听众认得还是已过古稀的袁阔成、单田芳这一辈说书人的声音。同时,不多的几位评书大家也都事务缠身,虽然也想过办学的事儿,单田芳还是明确表示自己近年内没有时间培养学生。
    逝去的书馆时代
    曲艺节目过去都有专门的剧场,就像今天的电影院一样普遍。随着传统曲艺自身的萎缩,能维持下来的专业演出场所已经所剩不多,评书也是如此。在北京,曾经有评书艺人在西单商业街、朝阳公园、什刹海岸边尝试过重振书场,然而都没有成功。
    戴德臣在中国南方考察传统曲艺生存状况时看到在评弹的故乡,苏州街头书馆比电影院都多。然而评弹的书迷、评弹的观众80%都是50岁至70岁的中老年人,书馆的票价只能定得很低,这直接导致了演员的收入上不去,很多年轻的演员现在都无法以评弹为终生职业。
    单田芳觉得书场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在那个年代,评书不单单是城市人的娱乐方式,在更广大的乡村,评书还是传播历史文学知识的媒介。作为一门平民艺术本就该以最便捷的方式接近听众观众。至今,虽然评书事业越做越大,单田芳也没有想过再去办一个个人书场。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