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文化复兴的大环境下,孔子的故乡曲阜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上演着孔子文化的虚假繁荣。 孔子家族非常庞大,被称为“天下第一家”,在其老家山东曲阜,有“无孔不成庄”的说法。从拉三轮车的到做官的,许多人都称自己是孔子的后代。 曲阜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利用孔子的名号,这里曾成为山东最早得到改革实惠的地区之一,一个孔府家酒的崛起,一度让曲阜位列在“全国百强县”第97名。 然而,近几年,这里的经济势头大不如前。当地政府不久前反思的结果是,“曲阜作为文化名城,文化经济链却很薄弱”,“‘文化的经济与经济的文化’这篇文章作得不好。” 曲阜人,事实上就是在靠孔子吃饭。政府前两年的口号是“打好孔子这张牌”,年年搞孔子文化节。但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副院长杨朝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所谓一年一度的孔子文化节,实质上是一个招商引资的活动而已。 孔子,成了一个幌子,一个诱饵。 孔子的学术,是教人仁义道德,但在今天的曲阜,小商小贩云集,奸猾的纠缠和算计——围着孔庙、孔林、孔里等“世界遗产”的,是绵延不绝的孔家纪念品,许多与孔子不相干的粗制滥造的东西,都被冠以孔子的名号兜售。 孔子当年的道德理想,在这里没有半点踪迹。如果街上有人跟你攀谈说自己是孔子的后代的话,极有可能是向你推销某种东西。孔子文化沾染着非常深重的铜锈,而这在他生前是深恶痛绝的。 孔子的故乡很多人并不了解孔子的基本学术,只是对孔子的民间传奇故事津津乐道。很少有人将孔子的塑像放在家里,他们说,“那是游客们要买的东西”。 曲阜也没有儒商。这里一家全国有名的酒厂的老板曾信誓旦旦要做“儒商”,但后来酒厂江河日下。员工的说法是,这位老板连“儒”的含义都没弄清楚,只是背了几句孔子的名言而已。 有人说,曲阜的孔子现象也很“繁荣”,但它更像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虚假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