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上个世纪里尘封的珍书异刊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值得珍藏的声音
    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出版发行的众多唱片中,有一种唱片堪称中国革命的早期音响文物,弥足珍贵,此即《中国晚报》社1924年为孙中山先生录制的《勉励国民》和《告诫同志》。这是孙中山一生仅有的一次录音留声。1924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白云山养病,当时刚创刊不久的《中国晚报》组建留声部,准备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来搞活媒体的多种经营。社长沈卓吾带着技师赶到广州,想为孙中山录音并发行演讲唱片,既宣传总理的革命学说,也借此扩大《中国晚报》的影响。最初不得其门而入,后沈卓吾托人通过孙科和戴季陶的关系才得遂其愿。5月30日,孙中山来到广州南堤小憩俱乐部,拿着事先写好的文稿对着留声机进行了演讲。
    1996年11月,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在其主办的“海上岁月”拍卖会上,公开拍卖一张孙中山演讲唱片引起轰动,媒介纷纷报道,称为“绝版唱片公开露面”。于此可见这套唱片的珍贵。
    上海《中国晚报》社当年除了制作发行孙中山演讲唱片外,还出版过一册《中山先生留声纪念集》,此事较之其发行唱片可能更少为人知,颇值一叙。此书由《中国晚报》营业部于1929年发行,约12开本大小,灰色封面,左上黑色长框内有胡汉民以隶书题写的书名“中山先生留声纪念集”。是书共收孙科、于右任、谭延闿、蔡元培、冯玉祥、吴敬恒、戴传贤等七人专为此书所写之文,及沈卓吾写于1929年2月的编辑说明。内中于文详细回顾了沈卓吾当年请孙中山录制唱片的过程,因事属亲历,故颇有文献价值:“十三年夏,余在广州遇沈同志卓吾,讶其焦困特甚,询知卓吾携技师数人,欲得总理讲演制为留声机片,使国内外无由亲聆总理謦者,藉此话片如闻面命。惟时总理体恒不豫,久久不得闲。卓吾艰勤期待,曾不稍异其诚恳。后哲生同志因便得请总理乃就长堤小憩勉为讲演。因病初愈,仅成话片二即今兹国内外所流传者也。”
    孙中山当年在广州所录唱片内容究竟为何?共有几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矛盾不一的说法。关于此,《中山先生留声纪念集》一书所载资料应该最为权威。该书封一印有孙中山国语演说词四段,分别为:勉励国民第一、勉励国民第二、勉励国民第三和告诫同志第四。封二印有孙中山粤语演说词两段,分别为:勉励国民第一、勉励国民第二。粤语内容和国语大致相同。当时所录为老式粗纹每分钟78转的胶木唱片,每张唱片A、B两面大约可录两段演讲,全套估计为三张。笔者最近找到的一则广告证实了这一猜想:“外侮日亟,国难日殷,大家快醒!醒!先总理对于我国民有深切之告诫,欲救国强种,请听孙总理生前亲口演讲留声片。国语二片,粤语一片,每片两元四角,上海南京路四百八十号本报留声部发行。”(载1932年5月4日《中国晚报》)自成功发行这一唱片后,《中国晚报》声誉大增,他们趁热打铁,在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开设中山留声厂,在生产经营上做到了自产自销。
    张天翼的鬻字例
    作为作家的张天翼蜚声中外,作为书法家的张天翼却鲜为人知。其实张天翼的书法是有家学渊源的。他的父亲张通模,性耿直,好诙谐,擅长书法,晚年赋闲,遂靠卖字以“润笔”为生,《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说他“善书魏碑,凝结古厚”。
    父亲的爱好影响了儿子,他的一些作家朋友们也都知道他有这个擅长。1936年7月,胡风、张天翼、欧阳山、草明等一些进步作家创办左翼文学刊物《现实文学》,刊名就是由张天翼题签的;同年九月,鲁迅先生病逝,隆重的葬礼上,“鲁迅先生殡仪”等大字横幅也是他书写的。前几年,我有幸协助施蛰存先生编选《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卷》,编余得闲听先生海阔天空神聊文坛掌故。1922年,施先生曾和张天翼、戴望舒等一批文学青年在杭西子湖畔共同创办文学社团兰社。天翼当时一直用“张无诤”这个笔名发表作品,在兰社社友中,他是写得最勤奋的。张天翼的书法在当时已颇有名气,兰社社友们还曾为他拟了一则“张无诤鬻字例”。根据施先生的提示,我在《兰友》旬刊上找到了这则鬻字例,文曰:
    张君无诤,湘人也。幼登衡山,少泛湘江,入洞庭,泛大江,至于杭州,乐西湖之秀,遂设砚焉。君家世世以书名,其父君谋先生,久已蜚声中外,君得家传,益以山川之灵气,书法乃直迈古人。近来求为书者踵接,同人等爰代订润例,以为张君膏火之佐。杭州兰社同人订。
    第一本电影年鉴
    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是由程树仁主编,于1927年1月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程树仁是中国最早出洋攻读电影专业的留学生。他于1912年赴美留学,先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科,以后又入纽约影戏专科学校深造。1922年,周自齐创办孔雀电影公司,首创外国影片打印中文字幕的先例,程树仁应周自齐邀请返国担任译制工作,第一部译制的影片是《莲花女》,这是外国影片配上中文字幕之始,具有开创意义。先例一开,仿效者竞相纷起,不少影院都采用此法,但仍以程树仁所译为最多,计有《热血鸳鸯》、《金钱与婚姻》等二十余部。除译片以外,程树仁还担任了“孔雀”、“明星”等公司的摄影兼编导,拍摄有《爱情与黄金》等片。
    从1924年开始,程树仁开始辛勤收集一切能够收集到的中外报刊,并充分利用自己也是影坛中人的便利条件,请各电影公司、电影院、电影界人士提供资料。经过三年的不倦工作,《中华影业年鉴》终于在上海问世了。
    这本《中华影业年鉴》内中设置了中华影业史、国人所经营之影片公司、影业界之留学生、国产影片总表、影戏院总表、各公司职员表、影业界之组织、影戏学校、影戏出版物、影戏审查会、关于影戏之官厅布告、各公司出品一览表等47个栏目。今天很多电影专著所使用的一些材料,不少都源于此书。如我们在形容当年影坛繁荣时经常引用这样一些数据: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电影公司总数达179家(其中上海142家),电影院有156家(上海39家);当时仅上海一地就有各类电影学校18所,电影团体13个,为影坛服务的留学生有34人之多等等,这些数据均由《中华影业年鉴》所搜集统计。书中有些栏目的设置,则显示了程树仁的眼光。如今天大行于市的动画影片,当年在中国尚处于摸索实验阶段,但《中华影业年鉴》却特设了“活动滑稽画家”一栏。
    专栏列出的“秦立凡、黄文农、杨左、万古蟾”等四人,以后都为中国的动画影片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万古蟾及其万氏兄弟在中国动画片界的影响自不必说;黄文农是中国最早绘制动画影片的画家之一,创作有《狗请客》等动画片;杨左也很早开始绘制动画片,以后到美国加盟迪斯尼公司,参与创作了《白雪公主》等著名影片。
    《中华影业年鉴》收录的电影图片达193幅之多,且都是铜版印刷,图像逼真清晰,堪称反映20世纪20年代早中期中国影坛实况的一座丰富的图片库。
    “查泰莱夫人”的翻译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中国的经历颇为曲折。早在1928年,也即这部作品出版的同一年,在上海主编《狮吼》杂志的诗人邵洵美就在该刊上报道了劳伦斯新作出版的消息,并介绍了该作品的大致内容。他写道:“爱读D.H.1awrence(他有一篇小说曾登在本刊第七期)小说的,谁都恐怕不能否认不是多少有些为了‘性’的关系。但他对于这一类的描写是暗示的,是有神秘性的隐约的。不过最近他在Florence自印的《却脱来夫人的情人》,却是一本赤裸裸的小说,往者因为要避免审查者的寻衅而有些遮掩的,现在均尽量地露布出来了。”(《一本赤裸裸的小说》,载《狮吼》半月刊第九期,1928年11月1日)。从文章语气看,邵洵美当是劳伦斯这本小说最早的中国读者之一。几年以后,这部小说的多种版本相继流传进了中国,在北京、上海、南京等一些大城市的西书铺里可以随意买到;同时,有关的评论也开始在报刊上出现,其中尤以郁达夫和林语堂两位名家的文章最有影响。郁、林的评论都写于1934年,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与《金瓶梅》作了比较,认为前者中性的描写是全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象征意义,因此不能将其看作是“淫秽”。郁达夫还认为,即使是性的描写,劳伦斯的手法也是高明的,“使读者不觉得猥亵,不感到他是在故意挑拨劣情”。
    由于劳伦斯的名声,也由于这部小说的独特影响,《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中译本也很快陆续出现了。早在1934年,林语堂撰写评论时,在文章中就节译了该书的一些片断。过了两年,有署名“T.N.T”者,在《约翰声》杂志上发表了部分译文,译名是《契脱来夫人的情人》,译的是康妮和她的情人暂别的一段,是全书很关键的情节。几乎与此同时,1936年3月,王孔嘉根据1933年在巴黎出版的英文版也译出了此书,刊登在徐、孙成主编的《天地人》半月刊上,译名《贾泰来夫人之恋人》,编者郑重推荐:“这本书值得一读。”连载时由于版本问题,有多人撰文进行探讨和争辩,颇为热闹了一阵。由于《天地人》杂志的中途停刊,王孔嘉的译本只发表九章,也成了一个残本。这年八月,饶述一根据法译本转译的新译本在上海问世,这是第一部完整的中译本,但由于是译者自费出版,印数有限,因此流传并不广。在这之后,还有一些新译本陆续刊出,有的还译出了劳伦斯本人对此书的意见,但译文均为零星片断,未能终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钱士于1942年发表在《大众》杂志上的译本,这一方面是钱译在诸种译本中质量较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命运结局颇具代表性。钱士将书名译为《蔡夫人》,并在正文前写了一段恳切的“译者前言”,诉其苦衷,内中有曰:“本书的出名,一部分是由于它本身的优秀,一部分则是由于一个极不堪的原因。许多人将它当做一部诲淫的书看待。至于它究竟是否如此,则作者的小引是一个有力的答复,而全书则更是一个有力的答复。可是为了避免对于某种人太刺眼起见,我们仿从前生活书店世界文库刊印《金瓶梅词话》之例,用××符号之幕,将一切特殊的字句遮掩起来。读者看了作者的小引,再看我们这种遮眼法,一定会笑我们翻译这部书的目的和方法实在太矛盾了。然而——谁又能避免矛盾?我们但愿能在此慢慢译完此书,而诸位读者能在此慢慢读完此书。”
    但这些措施依然未能挽救这部名著译本的命运,钱译在连载到第六章时就戛然终止了,其原因是:坊间已有译本,“不必使成蛇足矣”。明眼人自能看出其中的奥秘。
    摘自《尘封的珍书异刊》张伟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版28.00元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