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每周诗语丨谢灵运:谢公宿处今尚在 绿水荡漾清猿啼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腾讯儒学 金钟 参加讨论

    文/金钟
    谢灵运特别注重细节描绘,山水的姿态似乎占据了其诗歌的大半壁江山。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说的“极貌以写物”,即极力刻画事物的样貌,锺嵘《诗品》说的“尚巧似”崇尚“巧夺天工”,正是谢灵运的艺术追求,他将对自然的情深与对生活的哲思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无数优美的意境,而这些优美的意境离不开其对自然的观察和想象,更离不开他对自然的参悟。
    
    谢灵运特别注重细节描绘(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每日司空见惯的自然,似乎如此平淡无奇,可是大自然中蕴含着的哲理是我们看不尽,道不完的,为何我们对其“熟视无睹”呢?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qí)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yòu),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郄(xì)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入彭蠡湖口》
    
    入彭蠡湖口(资料图 图源网络)
    谢灵运在寻山陟岭中捕捉山水的美,不放过每一隅,尽情地细致地勾勒描摹,这首诗便精妙地描写了山水景物:
    我厌倦于漂泊水上,游离不定,感于风潮变幻莫测、波涛汹涌。洲岛时遇,骤然间分成两股,又在突然间猛然汇合,风浪猛烈地拍打着洲岛,水流冲击着堤岸奔涌不止,凝聚着奔向山顶,又瞬间崩塌到湖水中。仅仅十个字,一“回合”、一“崩奔”就将这山水的动态变化精确展现,历历在目。试想,如果是我们见到了海水的激荡,可能仅仅只能吟咏出一个“好”字吧!
    乘着夜月,听着哀猿啼鸣,这哀啼伴着夜,显得更加空灵,让人悲痛,幸好有那沾在芳荪叶子上的露水,带来阵阵的浓郁的香气,竟别有一番情趣。虽是晚春,仍是满目碧绿秀丽,岩石高耸,白云如聚,一绿一秀将这满山的生机焕发,一高一屯将这天地融为一体。千年万感集于日日夜夜、盈朝朝暮暮,如何能参透日与夜的会晤?
    猿啼自古就凄冷悲凉,凡听之人必感伤自身的飘零,谢灵运却没有,他看到了闪耀的露水,闻到了浓郁的香气,这香气也冲散了他内心的忧伤。人生的起承转合,不过就像日夜的更替罢了,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又何必忧伤呢?
    
    乘着夜月,听着哀猿啼鸣(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于是我攀登悬崖,面对着石镜山,牵一绿叶,进入松门。一照,仿佛进入了镜子里的世界,一牵一入,看似随意实则闲适。三江九派的故事已成过往、其中玄理已成空,像桃花源一样难以追寻。珍奇之物可惜了他们的珍奇,神异之人可惜了他们的精魂,都无法显现,隐藏在这山水之间。一“郄”一“秘”更突出了山水的奇异、隐匿于山水之间人的才能。
    就在这世外桃源中享受这份清净吧,看那三江九派不都成为幻影了吗?又何必纠结于现在的得失呢?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自然之理。
    仙药金膏早已韬光养晦,不知去向,碧玉早已放弃了它本身流动的温度,“天地闭,贤人隐”,无处可寻。只能奏起《千里别鹤》曲,到了归隐的时候了,可是突然曲终,心思尤甚。
    是的,这首诗作于谢灵运被诬蔑、由京城建康赴临川内史的任途中,谢灵运自知再也无法被重用,悲愤不已。他进入这彭蠡湖口,心情正如风浪般起伏开合,细致地描绘山水间的景物,将其情其理浓烈地暗含在明暗色彩的搭配中,如椽巨笔,可堪山水诗中的“金膏”与碧玉。
    此诗融视觉、听觉、嗅觉、感觉于景物中,“声色大开”,不再止于清新,而是疏朗高远,大气十足,激荡跳跃,张弛相宜,情景理相得益彰,他的忧愤、他的“难具论”、他的“空存”、他的“秘精魂”,于无痕中显现。李白都想“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游访其宿处,似乎还能看见、听见那“绿水荡漾清猿啼”。
    
    在这世外桃源中享受清净(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太忙碌了,忙着工作,忙着发信息,忙着浏览网上的信息,所以对大自然熟视无睹。抬起头吧,观赏观赏这自然,放飞想象,体悟这日夜的变化、昼夜的更替,努力向前,看淡得失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