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之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有关老百姓春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守岁祭祀、庭前爆竹、进屠苏酒,插画桃符等。在此之外,皇帝、官员和士大夫的迎新除岁也别有一番风味。 王侯自荣贵(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王侯自荣贵 描述春节较早的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陈王曹植,当时的魏国举办了一次庆贺元旦的盛大宴会,陈王有感而发,写了《元会》一诗:“初岁元祚,吉日为良。乃为佳会,宴此高堂。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家荣贵,寿考无疆。”这是以诗记史,史料和文学价值甚高。到了隋唐,唐太宗李世民曾写《守岁》诗一首:“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描写了皇宫里外迎新年,辞旧岁的繁华和欢快景象。 暖带入春风(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官员放年假 皇帝过年,那官员和士大夫是否还要继续上班呢?其实古代每年都有固定的放假时间。唐代法律规定,每一年的元日、冬至和清明三个节日都要放假七天。到了宋代,休假制度更加完善,春节法定的休假天数改为七天,另加元宵节放假三天。 但既在京城又能放假的官员和士大夫们是不是就能欢欢乐乐的过大年呢?这是不一定的,尤其是那些求仕艰难而空有才华的读书人。大诗人杜甫,求仕长安,滞留十载,某一年杜甫在其堂弟杜位家过春节。杜位当时为京官,又是宰相李林甫的女婿,春节过得相当有排场,杜甫有感作《杜位宅守岁》诗曰:“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四十岁了,依然受困京城,寄人篱下,这是何等的悲凉与无奈。唐代诗人高适,晚年曾出任彭州刺史转蜀州刺史,再迁剑南节度史。后来调往京城途中暂住“旅馆”,正适年末,于是作诗自慰,以叹时光流逝,作诗《除夕作》:“旅馆孤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古人过年的习俗(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诗作藏民俗 我们还可以从文人诗作中了解到古人过年的习俗。 五代后蜀君主孟昶据说是春联的创始人。《宋史·蜀世家》记载:每逢春节,他总是命殿中学士作联语、题桃符,置寝门左右,以贺新年,图个喜庆。一次,他觉得学士们所题桃符联语不工,便笔命自题一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含有喜庆之意,这就成为了中国第一幅春联。王安石《元日》则记录了岁时喝屠苏、写桃符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屠苏,是用屠苏草浸泡过后的药酒。旧史除岁,家家按照顺序饮屠苏酒,古人相信,饮屠苏酒可以驱赶瘟疫,求得吉祥。宋代陆游也有一首《除夜雪》描写了同样的场景:“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春运回家难 除此之外,古人过年也有春运”回家难”的时候,由于道路设施落后和交通工具简陋,许多人因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回乡过年。即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唐宋时期,”回家难”现象也无法改变,大词人苏东坡就是例子。因常年被贬偏僻之地,无法回家,苏轼只能独自一人在外地过年。 每到春节的时候,思念自己的家人,为了缓解自己的苦闷,基本上天天处在创作中,不敢让自己停下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思归不得,至春节过,写词达旦不眠。”他写了三首新年诗,分别题作:《馈岁》《别岁》《守岁》,以《守岁》描写除夕心态最为真切。其诗云:“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切勿唱,更鼓没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除夕备科举 像今天要高考和考博的同学一样,古代读书人也要夜以继日的准备科举,否则寒窗十年又得白费了,明代才子文征明的除夕诗云:“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足见其惜时奋进之意。而明人陈献章《元旦试笔》:“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笔调清新,心情愉悦,浓郁的生活气息油然而生,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