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中华道学百问丨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腾讯道学 李信军 参加讨论

    文/李信军
    “已病”意指已得之病;“未病”意指未得病之前。
    《黄帝内经》告诫人们要重视疾病的预防工作,也就是说疾病尚未发生之前就要积极进行预防,这就是道教所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如果平时不注意养生和保健,当病已经发生了,再去医治,这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指出此弊端:“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道德经》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故道教在对待病者病情的态度时,是预防重于治疗,养生重于吃药。
    
    养生重于吃药。(资料图)
    东晋著名道医葛洪看到瘟疫流行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病厄时,他深刻指出:对疾病的治疗首先是防止疾病的发生,要把病患消灭在未发病之前,即所谓“消未起之患”和“治未病之疾”。葛洪还主张对疾病的预防和日常生活习惯、养生保健结合起来,要在无病、年轻体健时就及早进行。如在《抱朴子内篇》中说:“故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至亿也。若能爱之于微,成之于著,则几乎知道矣。”
    唐代著名道医孙思邈在对待疾病预防上,在《千金要方》中也说:“勿以健康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他甚至还把是否懂得预防疾病以及是否擅长治疗未发之疾作为划分、衡量医师医术水平高低的标准。
    
    抱守恬淡、知足常乐。(资料图)
    《千金要方》卷一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这是因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不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去,命将难全”的道理。故他认为:只有那些善于医未病之病的医师,才算是上医、良医和大医,而那些只会医已病之病的医师,只能算是下医了。
    预防疾病,当从日常生活中,卫生习惯中加以防范和提高。根据天气、四时的变化,及时调整穿着与饮食的习惯。不能暴饮暴食,要注意休息,加强身体锻炼。心理上要充实、自然,精神上要排压、释然。要抱守恬淡、知足常乐,要心胸宽大、处事豁达。能依此而行,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道理,也就不言而自明了。
    (编辑:景卿)
    
    本文为李信军授权腾讯道学编辑发布,文/李信军,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