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虚道人 想要回溯道教的源头,应先从其信仰的内容谈起。道教的基本信仰是神仙信仰,与其形成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如儒家谶纬神学、周易的天道观、墨家的鬼神思想等,均对道教的信神信仰有所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直存在着鬼神观念,与之相关的巫祝之术也十分盛行。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又曰“不知生安知死”,这两句话的隐含意思表明鬼神思想早已经深入人心,孔子虽然不从事鬼神巫祝之事,却也要“敬鬼神”。 以道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信仰,是多神性的,认为天地万物、山川草木都可以成仙成神。在中国社会体系中,万物有灵的泛灵论具有长久存在的群众基础。人们认为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先亡祖先等都是神灵的一种,生活在尘世间的人们要对一切有灵之体顶礼膜拜。 天地万物、山川草木都可以成仙成神。(资料图) 《周官》中提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汉书》记载:“大夫祭门、户、井、灶、中溜五祀,士庶人祖考而已。各有典礼,而淫祀有禁。”从中可以了解到,祭祀天地山川之神明的行为是国家礼制的一种。而到秦汉之时,人们对各种神灵的祭祀有增无减,甚至出现了“淫祀”的现象。这一史事,足以证明鬼神信仰的源远流长。 另一方面,敬奉鬼神并不是无知百姓的愚昧行为,“上至帝王,下及庶民”普遍行之。史载,汉武帝“尤敬鬼神之祀”。在王莽篡汉后,社会上还出现了“崇鬼淫祀”的局面,用来作为供品的三牲鸟兽一度达到三千余种。又因为很难备齐全部的供品,竟出现了用鸡代雁、以狗代麋鹿的局面。对鬼神的崇敬,由此可见一斑。 敬天法祖思想(资料图)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鬼神的崇拜日渐昌盛,甚至形成天神、地祇、人鬼相区分的信仰系统,概而言之可称作:敬天(天地有灵之万物的统称)、法祖(逝去之人做鬼、做神的统称)。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鬼神崇拜,深受这一敬天法祖思想的影响。 有了神鬼,就需要有负责联接人间与神鬼的中间人角色,在古代称其为巫觋。从殷人的记载中可以得知,巫觋通过卜筮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决疑惑、断吉凶,并可以交通鬼神,为人们祈福禳灾、医治疾病。到秦汉之间,这种巫术被神仙方士所承袭。 人间与神鬼的中间人角色。(资料图) 人们在对能够左右世间生活的鬼神保持恭敬心的同时,也渐渐萌生出对世外逍遥境界的憧憬,早在《庄子》和《楚辞》中就有大量的神仙异事记载。在燕齐地区,盛传仙人和不死之药的说法,并且诞生了许多乐于去寻访仙踪的神仙方士。随着齐人邹衍提出的终德五始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方士们找到了一条由人至仙的服食、修炼方法,从而形成了神仙家,此即道教的前身“方仙道”的产生背景。 方仙道从战国至秦汉,代表人物历代不绝。他们信奉神仙长生,并把黄帝作为长生的楷模而推其为祖师,在寻求仙人、长生不死药以及祀灶祭神的同时,尤为突出炼丹砂为黄金的炼丹术,并认为通过服食丹药可以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 信奉神仙长生。(资料图) 此时,方仙道已经具备了独有的神学理论:有鲜明的神仙信仰,有服食成仙的终极理想,并具有行气、辟谷、祠灶、炼丹等成仙方术,可以说是已经具备了宗教概念的雏形。方仙道的出现,正是道教孕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从鬼神信仰到因巫术而发展起来的方仙道,以及历代神仙家所信仰的各种成仙方术,都被后世道教继承,神仙方术衍化为道教的修炼法术,神仙方士也逐渐演化为道士。 随着方仙道的没落,谶纬神学又相继兴起。在整个社会风气向着宗教化发展的过程中,方仙道与黄老学相结合而诞生了黄老道家。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方仙道与黄老道均是道教的胚胎形式,且是一种准宗教信仰,但在当时并没有形成严密的宗教组织,行术者谓之“方士”,而非“道士”。前后汉交替之际,“方士”才开始被称为“道士”。《汉书·王莽传》记载,“先是,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并称此道士好天文谶记。《后汉书》之《蔡尊传》《许曼传》《第五伦传》中均有道士言行的记载。尤其是在《第五伦传中》,记载了一位隐姓埋名为人们清扫垃圾的人物,百姓自主地称其为“道士”。 在当时“道士”这一称呼已经被民间熟知,且是一种尊称。(资料图) 由此可知,在当时“道士”这一称呼已经被民间熟知,且是一种尊称。《后汉书·马援传》中还记载了一位自称“南岳大师”的人聚党企图变革的事情,《桓帝纪》中也有自称“黄帝子”“真人”等称号的人们建立政权的记载。从以上史料来看,神仙信仰是已经被大众接受的。此时,以信仰为号召的、有组织性的活动交相出现,种种迹象都是在为祖天师所立教的正一盟威之道做出前期实验。 在种种历史条件具备之后,经过了方仙道到黄老道的长期酝酿,真正意义上的组织道教在东汉顺帝、桓帝之际也便顺理成章地诞生了。至此,存在于中华文明灵魂深处的鬼神信仰,也正式被道教继承并发展下去,形成了独有的神仙信仰。若要往信仰的源头去论证道教起源,或许尚可以产生某种不同的结论。 (编辑:景卿)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