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思想的价值即在于其对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之道的揭示,在于其为这种揭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找到了一个根本且独特的视角,在于其恰当地(与时偕行地)呈现“道”本身。同理,儒学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要成为时代的思想,其根本在于它应当是“道”的呈现。“道”是普映万川之月,儒学之生命力就在于能够在任何时代驳杂的现实中抽丝剥茧,找到现象背后的问题,问题背后的根源,根源背后的道之运行,然后将它呈现出来。这既是儒学的存在价值,也是一切人类理性的存在价值。所以说儒学的本质就是弘道之学,而儒家政治思想当下所讲“返本开新”,其实质应当是返“道”开新,是使“道”在新的时代现实中以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制度体系呈现,是为“道”赋予新的理论和制度载体。这里不妨借用佛教对语言的利用立场来帮助理解。在佛教中,世俗语言与佛之第一义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同一的,语言的利用必须依据对义谛的更好传达。而这种更好的传达又是因时、因人而不拘一格的。因此我们谈论儒学的发展、研究儒家政治思想,绝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为了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了让它看起来趋向某种预先确立的好的标准,比如西方的现代化标准或民主政治标准,而“是为仁义之道寻求实现自身的当代方式”(26)。 综上,儒家政治思想未来的发展恐怕首先要打破现实的囿限——不仅是以现实作为思想评价标准的囿限,而且是以现实作为思想存在意义的囿限。现实与思想各有其发展线索,并不是完全同一,也不必要完全同一,它们之间更像是一种相互追赶的关系。思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自然”的生成关系,而非思想自由地选择现实或者现实必然地决定思想。所以,思想应当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它不应当只是为一时之政治而服务或存在的,它的理论旨趣应当是为万世开太平的。变动不居的现实之“用”不可能涵盖甚至代替不易之道“体”。因此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之“用”,也只是道“体”曾经的存在方式,而不能为当代社会提供现成且恰到好处的指引。儒学之发展就在于为不易之“道体”于变易之“实用”中的呈现提供论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的当代发展更多的不是深度上的,而是广度上的——是为了在当代出现的更广泛的“事物”中为人们揭示道之流行。也就是说,当代儒学包括儒家政治思想研究的根本任务就在于真实且更好地呈现儒学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的大智慧,以作为世界观念意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一种切实的价值选择。至于它能否与现代社会生活以至未来社会生活相融洽,那应当是一个思想成长的过程,是思想与现实相互贯通的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国内外学术思想之间、哲学各学科之间、中国哲学各个方向之间的相互砥砺,大陆儒学研究将会迎来一个思想不断产生、分歧逐渐弥合、研究重点相对突出、研究力量日趋集中的新阶段。 注释: ①罗骞:《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②郭晓东:《现代性焦虑下之迷思:近年来的儒家政治哲学研究》,载徐洪兴编《鉴往瞻来——儒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2-125页。 ③刘斌、张斌:《儒家文化可否开出民主价值:二战后美国中国学界的相关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4期。 ④吴雨欣:《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⑤李翔海:《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意义与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⑥彭永捷:《论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使命和方法》,《江汉论坛》2014年第4期。 ⑦杜维明:《新轴心时代的文明对话——兼论二十一世纪新儒家的新使命》,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1月1日。 ⑧陈来:《儒学的普遍性与地域性》,《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⑨参见秋风、干春松、曾亦、白彤东、郭晓东《对精英制、对民主的修正,是儒家能提供给世界的》,儒家网转载《澎湃新闻》。引文是郭晓东的发言内容。 ⑩参见曾亦、丁纪、干春松、姚中秋、郭晓东、陈赟、任锋、吴重庆、盛洪、齐义虎、白彤东《儒家思想与中国改革》,《天府新论》2015年第1期。 (11)其标志性事件是1986年,由方克立、李锦全牵头的“现代新儒家思潮研究”被国家社科基金列为“七五”重点项目。国内高校、社科院等十余家单位的几十位研究者参与其中,正式拉开了大陆学界对于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序幕。之后的1992年,该课题又被续列为“八五”重点项目。 (12)其重要事件之一是2005年9月在武汉大学举行了“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会前,受邀但因故不能出席的方克立先生致函会议主办者,建议“开展对大陆新儒学的研究”。详情参见方克立《致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的信》,载《原道》第十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罗骞:《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14)参见中国儒学网“《原道》和新儒学这二十年——黄玉顺、宋大琦、杨万江三人谈”。 (15)参见曾亦回应李明辉《我不认可大陆新儒家》的访谈观点。澎湃新闻网,2015年1月27日,“思想市场”栏目。 (16)林安梧:《“内圣”“外王”之辩:一个“后新儒学”的反思》,《天府新论》2013年第4期。 (17)关于新康有为主义与新梁启超主义的区分可参考中国人民大学张旭在儒家与当代中国思想之创生暨“儒生文丛”第二辑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原标题为《政治儒学的新方向》。 (18)陈明:《儒家思想与宪政主义——在天津新区演讲记录稿》,《儒家邮报》第85期。 (19)黄玉顺:《生活儒学与当代哲学》,《理论学刊》2010年第8期。 (20)干春松:《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21)张祥龙:《大陆新儒家的处境及其社会——政治取向》,《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2)崔罡等:《新世纪大陆新儒家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 (23)彭永捷:《论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使命和方法》,《江汉论坛》2014年第4期。 (24)很多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与农耕社会、封建宗法统治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当我们进入工业社会、民主时代,儒家思想便失去了相应的价值和意义。 (25)干春松:《贤能政治:儒家政治哲学的一个面向——以〈荀子〉的论述为例》,《哲学研究》2013年第5期。 (26)彭永捷:《论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使命和方法》,《江汉论坛》2014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