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偲 汉代国家治理因其“最为近古”和颇有三代(夏商周)遗风而广受后世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称颂,汉代人的智慧在班固所撰《汉书》中有着精彩之展现。如颇有黄老色彩“萧规曹随”就是其中之一。 汉朝气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 鉴于秦朝苛政和繁密的法网激起的不满情绪,丞相萧何在立法行政中秉持宽大为怀的政策,初步确立了有汉一朝的规模和气象。随后,继丞相位的曹参,尽管曾与萧何有嫌隙,却没有完全否认前人政策,而是亦步亦趋,这就是所谓的“萧规曹随”。 比如,在行政上,曹参拒绝烧起新官上任三把火;在用人上,曹参重用木讷不言、做事稳重的长者,而斥退有躁进嫌疑的佞于口舌之徒。曾经有人要劝说曹参改变清静无为的政策,曹参觉察其来意后,就请这个人饮酒。每当此人要进谏时,曹参就请他饮酒一杯,结果直到散场,进谏者也没得到一吐真言的机会,只好灰头土脸的回去,此事也就作罢。 萧何与刘邦影视形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 看到统帅群臣的丞相大人整天饮酒,“不理”朝政,汉惠帝有些着急了,于是托人向曹参带话:“高帝(刘邦)刚去世,继任的皇上很年轻,你身为丞相,整天饮酒,不理朝政,您是怎么考虑的呢?”曹参知道了皇上的意思,就问惠帝:“请陛下仔细考虑下,您的英明神武比先帝(刘邦)如何?”惠帝回答:“我哪敢跟先帝相比?”曹参又问:“我跟前丞相萧何哪个更贤能?”惠帝答曰:“你好像不如萧何。”于是曹参说道:“陛下说得都是大实话。既然如此,高帝和萧何已经平定了天下并确立了行之有效的制度,那么现在陛下垂拱而治、臣等恪尽职责,遵循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么?” 或许有人会说萧规曹随是一种保守行为,不值得效仿。实际上,在现在这个急速变化的社会,求新似乎是一个时髦。一些人唯新是求、唯洋是崇,而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殊形势,这实际上是一种不求甚解、不得要领的表现。纵观汉史,很多人在不顾形势的一味求新上栽了跟头,例如王莽在掌握政权之后,为所欲为的瞎折腾,将“匈奴单于玺”换为“新匈奴单于章”、把高句丽改为下句丽,这些求新,没有真正针对时代积弊,只是在玩文字游戏,反而改变了汉代很多行之有效的国策,结果导致内外交困,天下大乱,这是“务虚名而处实祸”的典型案例。 不务虚名(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以桀、纣、隋炀帝为代表的一些亡国之君,不但不是昏庸无能的君主,反而在某一方面很有才华,很能折腾的。如商纣王,在被周武王打败前,屡次东征都取得了胜利;隋代亡国之君炀帝很有文学才华;明崇祯帝也不是昏庸之主。他们在一个应该休养生息时代似乎“励精图治”的行为反倒加速了国家的衰亡。因而他们看似有为,反倒不如无为。 其实,萧规曹随并不是守旧,而是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不得已的举措,称得上是明智的选择。就以曹参来说,他看似不理朝政,朝政却运行得颇有秩序;不刻意去为,却受到无所不为的效果。后来继位的文帝和景帝,继续遵循此类与民休息的政策,最终开创了大一统之后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并为汉武帝时的大有作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不妄为、不乱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周易·系辞》中所说的“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萧规曹随、“无为而治”并不是不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尤其是从打天下到治天下转换阶段,要有战略定力,有刚毅坚卓的持久精神。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治国理政,也对于现在管理企业、经营家庭,乃至于为人处世都有启发意义。比如,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勇于创新,不断开创事业新境界的同时,也应该有“治大国如烹小鲜”般的谨慎和清醒。作一个家长,既不应该对孩子放任自由,也不可学所谓“虎爸”、“虎妈”等矫枉过正措施,而是应该在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理方案,充分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