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治学心语 >

学人小传:朱政惠

http://www.newdu.com 2018-04-03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朱政惠(1947—2013)祖籍江苏江宁,1966年毕业于上海曹杨中学,1968年上山下乡赴安徽黄山茶林场工作,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承历史学家吴泽教授。1988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系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教研室主任、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等。兼任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编委、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在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海外中国学、中外比较史学等研究领域贡献卓著,被公认为近年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要学者之一,也是海外中国学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著有《吕振羽和他的历史学研究》《吕振羽学术思想评传》《史之心旅:关于时代和史学的思考》《史华慈学谱》《美国中国学发展史:以历史学为中心》等学术专著,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和文章近百篇。 
    未竟的志业
    朱先生虽过知天命之年,然其学术研究仍能得风气之先。在他早年精心耕耘的中国现代史学史领域中,逐渐发展出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新方向,并成为该领域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
    朱先生晚年,更以其超乎常人的学术热情和毅力,历经十余年,完成了75万字的《美国中国学发展史:以历史学为中心》书稿。遗憾的是,书稿尚未出版,朱先生就弃世而去。
    乍一看,朱先生似是转移了战场,但事实上,他从未停止探索吕振羽学术思想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步伐。1999年,朱先生出版了第二部吕振羽史学研究专著——《吕振羽学术思想评传》。相较于前著,该书不仅在材料上有新的拓展,而且还吸纳了中外学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最新成果,堪称吕振羽史学研究的升华之作。
    鉴于朱先生在吕振羽史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吕振羽全集》编委会委托他主编“史论”卷。朱先生欣然应允,精心搜集材料,将吕先生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一系列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思考完整地呈献在读者眼前。该书出版后,成为了解与研究吕先生史学思想的一手文献集成。
    朱先生在研究海外中国学的过程中,深信该课题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具有非凡的价值与意义:一是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提供了从域外反观中国史学发展的独特视角,能给予中国学界新的灵感和启发。国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诸多探讨,其中不乏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成果的批评与挑剔,借鉴和应对海外议论,正好促进中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此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外学者的批评,有助于我们对国内研究状况有更清醒的思考。二是通过介绍、研究海外中国学之机缘,加强中外史学的交叉比较研究,有利于国内学者寻找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新路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受外界影响甚大,对其考察不能只在国内史学的格局中进行,先前国内学界静态的、平面的研究始终具有局限性,必须放到国际史学的大背景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发展的路径和趋向。这是朱先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思考,惜其未能亲身践行其志业便遽归道山。
    1996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00个博士的少年情》一书,其中收有朱先生的《亲爱的母校,你信么?》,他在文末引用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汉书》中的“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作为自己最喜爱的人生格言,寄语年轻学子。这既是朱先生在困境或逆境中的自励之言,也是他一生治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哲人已逝,风范犹存。承继朱先生的治学精神,沿着他的学术足迹继续前行,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作者:王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