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大山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而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对孝的理解别开生面,令人深受启发。庄子认为,孝是人之为人的义务,无可逃于天地之间。他在《庄子·人间世》借孔子之口说: 羊羔跪乳(资料图)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事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天下有两大戒律,一个是命,一个是义。命是子女爱父母,义是臣子为国家服务,二者是不可逃避的义务。所以子女孝养父母,臣子服务国家,无论什么处境、无论任何事情都要安置好,尽力去做,这是忠孝的最高境界! 那么,侍奉父母是不是要穷尽天下奇珍才算是孝呢?《庄子·寓言》讲了一个故事: 曾子第二次出仕做官,心里怏怏不乐,说:“我先前做官的时候父母健在,只有三釜的俸禄而心里很快乐。现在我再次出来做官,虽然有三千钟俸禄,但父母不在了,我心里很难过。” 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事而安之,孝之至也(资料图) 三千钟是三釜的一万倍,曾子第二次出仕做官,俸禄增加了许多,但曾子非但没有喜色,反而心有忧戚。因为钱再多有什么用?父母都过世了,他们没办法享受到。 有学生问孔子:“像曾参这样,可以说不受利禄牵挂了吧?”孔子回答:“已经有所牵挂了。如果是无所牵挂,哪里会有所哀伤呢!应该看待三釜、三千钟,有如看到鸟雀、蚁虻从眼前飞过去一样。” 孝养双亲,外在物质的奉养倒在其次,关键是内心的真诚。《庄子·渔父》篇说,有了内在的真诚,“事亲则慈孝······处丧则悲哀。” 事亲则慈孝,处丧则悲哀(资料图) 只要真诚,外在的形式就不必要强求一定的标准,只要合适就可以了。所以庄子进一步说:“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 有了内在真诚的爱,自然而然表现出来就好,不是说物质生活越丰富,礼仪越完备,就证明越孝顺。所以,孔子评价曾参已经有所牵挂了。真正的孝顺,三釜的俸禄与三千钟的俸禄都是一样的。 如果说三千钟俸禄的孝高过三釜的孝,那么,没办法拿到三千钟薪水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孝,采用非正当的方式去获得三千钟,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是父母希望的吗?这反而是大不孝啊! 以敬孝易,以爱孝难(资料图) 庄子认为,孝是有层次的。《庄子·天运》篇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用恭敬的心来行孝容易,用爱心来行孝较难;用爱心来行孝容易,行孝时忘记双亲较难;行孝时忘记双亲容易,使双亲忘记我较难;行孝时使双亲忘记我容易,我同时忘记天下人较难;我忘记天下人容易,使天下人同时忘记我较难。 出于内在的真诚的爱(资料图) 庄子的这些说法,说明孝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而然。这有几个要点,一是出于内在的真诚的爱;二是不刻意,不矫饰,不做作;三是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一切出于真情和自然。 孝的真谛就是出于真诚的爱,不是勉强去行孝,顺其自然就好。为了孝而行孝,反而有不尽人意之处。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赵大山,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