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才能念念慈悲

http://www.newdu.com 2018-04-08 腾讯道学 清虚道人 参加讨论

    文/清虚道人
    一提起劝善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会想到《太上感应篇》。这部经典其实并无阅读难度,其表达的善恶报应思想以及提出功过格的善恶计量方式也都简单易行。但正是面对这样一部易读的经典,总是会激发我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劝善经典(资料图)
    第一,我们道教所进行的劝善究竟是指什么?难道也如其他宗教所提出的内容一样,脱离不开礼义廉耻、忠孝仁义?如果真是如此,这岂不是与老君所言“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相背离?
    如果这个疑问不能解决,那么所有的劝善恐怕只能流于形式和表面化,甚至会变成随波逐流。道教所提倡的劝善,一定是在道教教义的背景下产生的度人行为。否则。劝善就背离了一个宗教信仰的本真,失去了其教化的意义。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资料图)
    不管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是还是否,接下来就要思考我们的劝善应该怎么劝?我们的善行应该怎么做?毕竟,劝善不是停留在口头或者书面上的劝导,不是我们每个人说一点儿好听话、喊几句大家都爱听的口号就可以的。
    所谓善,一定是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社会能够起到实际作用的行为,是真正的公益。善,不仅仅代表着好,更应该是一种使动的用法,意在使我们每一个个人都能更好。
    正如当初天师设立二十四治,教徒以五斗米入教。此时收米五斗,并不是要用积少成多的方式聚集钱粮,而是希望能够以人人奉献一点爱的精神去帮助真正的困难者。因此,要做劝善,就必须要去计划善行的方式,以具体的功行来体现善的实际含义。
    
    以具体的功行来体现善的实际含义(资料图)
    如果可以解决如何劝善、行善这个问题,那么第三个问题就要涉及到劝善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即最初的发心如何。虽然我们都明白,劝善的初心是希望这个世界可以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善行而变得更加美好,那么这样一份美好是不是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呢?
    即道教在倡导的“善”究竟是什么,达到了什么样的标准或者境界才是劝善想要实现的目标呢?如果不能把初心和目标这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解释明白,那么所有的劝善行为都有可能会变成一场哗众取宠的表演。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建立起来。劝善是心底之爱的萌升,而并非是一种道德绑架。正如很多爱狗人士高速上强行逼停合法运狗车,以自己的爱心绑架他人的行为,这还是善吗?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资料图)
    很显然,此种行为结果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更违背了道教慈爱、平等的宗教信仰。我们希望每一个修持者都能有慈悲的信念,但慈悲不是逼出来的,而是从内心生发的对待这个五色世界的态度。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才有了念念慈悲。
    关于这几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繁杂的思考是多余的,正如太上所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认为只要按照祖师经典中写明白的内容去一条条做,自然就能得到该有的果报和感应。
    诚然,这样去做是最不会出现偏差的。但此时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祖师留下来的劝善经典尽管看起来写得面面俱到,可因为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没有人可以把未来会出现的事物提前预知。此时,再死守着经典中的教条,就会显得有些顽固不化。
    
    既得书意,可深藏之(资料图)
    重阳祖师言:“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垮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深藏之。”劝善作为独特的修行方式,所遵循的道理也是相通的。
    我一直关注某位法师的微信公众号。有一天他发了一篇文章写道,有信众问他抽烟算不算犯戒。他回答说,在先人留下来的戒律中并没有禁止抽烟这一条,所以严格来说抽烟不算是犯戒。
    看到这里我先是一惊,心中暗想这样的回答方式或许有欠考量。耐着性子继续看下去,这位法师解释说,但在清静地抽烟还是有损自我形象和大众信仰的。虽然戒律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不抽烟这一点还是应该算作自我戒律去遵守的。
    
    我们在读经的时候要明白祖师写下字字珠玑的原意何在(资料图)
    看到这里,我很为这位法师的回答点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从经文中找到明确的答案后才能去肯定或否定某一件事物,而是我们在读经的时候要明白祖师写下字字珠玑的原意何在。
    正如你若要问在网络游戏中杀害了对方这算不算是杀生,恐怕在经文中并不能够找到令人满意的回答。然而若再细读经文,就会发现祖师其实早就留下这样的字句:“春行杀伐,夏诛诸命,秋则见恶不改,冬则开掘地世故,离他人骨肉,好杀恶生,自重轻人,欺孤凌寡,败他成己,危他取安。”
    
    一切的恶行皆起于相同的恶念(资料图)
    凡事讲究举一反三,讲究推己及人。祖师虽然没有明言我们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恶行,却用相类似的行为告诉我们,一切的恶行皆起于相同的恶念,唯有从念头上禁绝了种种不善之心,劝善才有了根基。我们读的是古人留下的劝善经典,但在劝善之心和劝善行动上却没有时代上的差别。
    善即是好的意思,劝善是在告诫人们要努力去做好事,去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同时还要使自我能够从善行中获得内心上的增进。《赤松子·中诫经》中提到“尊敬天地、三光,不犯禁忌。孝爱父母,和顺兄弟,怜愍孤独,救接贫病,敬重师长、古来圣贤、乡里老人。教示不违,卑谦恭敬”。
    
    孝爱父母,和顺兄弟(资料图)
    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行为。在做这些事情的,我们不会因为对父母的孝养而去奢求他们的养老钱财,也不会因为对儿孙的慈爱而去奢求他们的无私奉养。
    真正的善行应该是发自于内心最深处的纯真之爱,就像是父母与女儿之间的无私且不计较,唯有如此,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善的付出。从最平凡的小事中磨练心性,更能为自己换来修行上的精进。
    若只懂得以付出换得索取,这是把善行当成了一种交易去做。这种行为与心态本身就是一种恶,所以经中也有云“夫人之心,拟行善,善虽未成而善神已应矣;心起恶,恶虽未萌,凶神已知。”当恶心一生,再光鲜亮丽的善行都会变成恶的先兆。
    
    心中有爱,念念慈悲(资料图)
    《道德经》中有言“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又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若不明察秋毫,我们的善行就会成为恶念的代名词。行善之人通过自己的行动在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同时,其内心是感到富足的。
    善念、善行所能够造成的影响像是一盏明灯,它永远都可以照亮迷茫的内心方向。即便是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文化习俗中,仍然有一点是相通的,那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柔软的,都是充满了爱和慈悲的。
    劝善的意义在于,不论你是何种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时间处所,任何一人只要心能起于善,就可以为我们周边的任何人给予一些力所能及帮助。这样的力量虽然微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你我的善心可以一传十、十传百的时候,再微小的力量都可以汇成大海,让苦难不再萦绕彼此心头。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