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以史为鉴丨郑玄与黄巾军:秀才遇到兵 有理说得清

http://www.newdu.com 2018-04-12 腾讯儒学 姚海涛 参加讨论

    文/姚海涛
    《后汉书·郑玄传》中曾描述了这样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那是在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的一天,郑玄走在从徐州到老家高密的路上。突然遇到了数万黄巾起义大军。
    
    黄巾起义大军(资料图 图源网络)
    郑玄,何许人也?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兼通今古文经学,并一统经学,是为中国学术史上鼎鼎大名的“经神”。黄巾军是以早期道教太平道形式组织的农民起义军。彼时,义军已历时十年。黄巾军自起兵之始便势如破竹,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为后来三国鼎立创造了条件。可起义军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起义过程中当然也不乏烧杀抢掠之事。
    
    秀才遇上兵(资料图 图源网络)
    郑玄与黄巾军,一个是经师、学者,一方是军队。这两者因缘际会于途路,可谓“秀才遇上兵”。俗语有言,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二者竟然上演了“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的戏码。剧情没有如同想像中的那样“有理说不清”。而是成就了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见玄皆拜”一事,促成了一段历史美谈佳话。顾炎武《不其山》诗中后两句云:“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诗句中就流露出了极大不解。何以发生此等事?
    黄巾起义军竟然对郑玄以礼相待,以礼相拜。并且“不敢”一语实在是蹊跷,说明黄巾军之于郑玄不仅仅是出于对知名经师的尊敬而是心存敬畏。此次相遇之后,黄巾军何以会如此默契地相互承诺不去打扰郑玄老家高密县?要知道,有着“八州并举”“拥众百万”的黄巾军起义声势浩大,在青州、徐州延续20余年之久,何况义军素质参差不齐,何以对这一口头承诺执行得如此默契、如此有力?
    
    醇厚的德行(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个中原因众多。时至今日,我们只能猜测。有人说,因郑玄是当时有名的经师,其德高望众,有着醇厚的德行感化了黄巾军,故“见玄皆拜”;有人说,黄巾军虽为农民起义军素质虽不高但当时民风淳朴,有尊贤敬能的良好风尚,故“见玄皆拜”;还有人说郑玄当时并非汉朝在职官吏,而是一介布衣,黄巾军只与东汉朝廷作对,不与无关百姓发生冲突,故“见玄皆拜”。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更应该看到二者虽属不同的阶层,但还是顺利地实现了沟通,有理也得说出来。沟通才是二者“和解”的主因。
    
    耐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现实中,我们经常报怨,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秀才”与“兵”代表了社会上文化层次不同的阶层。从郑玄与黄巾军之间的沟通,我们可以得到若干启示。我们有时对不同阶层之间的有效沟通体现出极大的排斥与信任,认为差异如此巨大的二者根本不可能实现顺畅沟通。其实,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就看你是否去认真地去做。其实人与人之间缺乏尊重之心才是造成“有理说不清”局面的根本原因。遇到障碍时,我们要敞开胸怀,张开嘴巴,而不是闭上眼睛与耳朵。如果让彼此都能够说出心中所想,对对方有着同情之了解,很多尴尬、误解都会迎刃而解。
    在网络化时代,大家隔着电脑屏幕,隔着千山万水,用的是个性化的网名,往往比较注重抒发个人的观点,自由地排解个性化的情绪,但缺乏的是倾听别人想法的耐心。网络时代更需要耐心,需要倾听,更需要真诚地沟通,有理也要说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