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觉 作为一部以“孝”为名的经典,《孝经》被理所当然地看作是一部教人行孝的书。从《孝经》的章节标题来看,囊括了古代上至天子、诸侯、卿大夫,下至士、庶人在内五等人所当行之孝,似乎为各个社会层级之人提供了非常清楚的行孝准则。譬如:“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是庶人的行孝之法,“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是士的行孝之法。但实情果真如此吗? 谨身节用(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儒家经典中,除了《孝经》,《论语》、《礼记》中也大量记载着和孝相关的内容。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孝经》与《论语》、《礼记》中论孝的内容。《论语》记载:孔子说,孝就是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以合乎礼的方式侍奉他们,在他们去世后,以合乎礼的方式安葬、祭奠他们。孔子又说,孝就是做到除了自己生病,此外父母别无可忧虑之事。《礼记》则对“为人子之礼”做了更加具体的规定,例如,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温暖而夏天感到凉爽,傍晚要为父母铺好枕席,早上要给父母请安,身处同辈人之中不与人争斗。出门回家都要禀告父母,出游的要有固定的地方,所学必然要有正业等等。 饮食起居(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难看出,《论语》、《礼记》在谈论孝的时候,都是在非常具体地指导子女如何与父母相处,包括在生活上照料父母的饮食起居,关注父母的精神情感需求等等,这也比较符合后世人对孝的理解。广泛流传后世的“二十四孝”故事就代表了这样的理解,譬如七十岁的老莱子穿彩衣、模仿婴儿啼哭以娱双亲;黄香冬日为父亲暖被;王祥在数九寒天里卧冰求鲤,供继母食……这都是子女竭尽所能地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善待父母的典范故事。 合乎规范(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孝经》中从天子到庶人的“五等之孝”却不是这些内容。只有“庶人章”说,庶人之孝是行为谨慎、节俭用度来奉养父母,与如何侍奉父母直接相关,其余几章对孝的描述和形容,都与对待父母没有太密切的关联。“天子章”说,天子能以爱敬之心对待自己的父母,那么道德教化就能施及人民,成为天下人的示范,这就是天子之孝。“诸侯章”说,身居高位而不骄傲,俭省节约,谨守法度,这样才能够长久地保持住财富与尊贵地位,由此才能够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这就是诸侯之孝;“卿大夫章”说,要穿合乎先代圣王礼法规定的服饰、说合乎先代圣王礼法规定的言语、做合乎先代圣王礼法规定的行为,这就是卿大夫之孝;“士章”说,用对待父兄一般的敬重去侍奉君上,忠于职守,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且维持对先祖的祭祀,这就是士之孝。 伦理道德(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一不寻常之处暗示读者,《孝经》对“孝”的理解不同于一般的看法。《孝经》对“五等之孝”的描述,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孝是一种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东西。天子的孝,目的在于教化百姓,诸侯的孝,目的在于保护国家人民,卿大夫的孝,表现为遵从先王的制度,士的孝,表现为以忠敬事上级。这样一来,孝所指的就不再是家庭内部的个人伦理,而是奠定一个国家、乃至天下政治基础的关键。《孝经》真正的性质就显示出来:它并不像一般人理解的那样,是一本教人如何尽孝父母的指导手册,而是一部阐明孝与政治生活关系的典籍,尤其对与天子、诸侯这样在位者而言,孝更多地指一种公开的政治行为,而不是在自己家中的伦理行为。 由此,《论语》中这样一则对话就很容易理解了:有人问孔子,您为什么不做官从政呢?孔子答道,《书》说“孝啊,真是孝啊!又能友爱你的兄弟”。孝、友也就是从事政治了,哪里还要特别去做官从政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