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道教地狱与但丁《神曲》之比较:以人为本,神人互动

http://www.newdu.com 2018-04-13 腾讯道学 清虚道人 参加讨论

    文/清虚道人
    但丁,有着“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世纪第一位诗人”的美称。恩格斯曾评价他说:“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大人物就是意大利的但丁。”
    
    但丁像
    但丁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评价,是立足于他最著名的作品《神曲》之上。在这一部诗作中,但丁用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的内容,叙述了一个人如何从贪欲、野心和逸乐中走出,从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中挣脱出,一点点去发现人的自我意识,而不是让心性沉沦于物质世界中无法自拔。
    强调人的觉醒,正是但丁与他这部作品具有的伟大意义。
    无独有偶,在东方宗教中也存有地狱之说。道教强调,人生在世的善行、恶行都会受到报应,生前有司过之神监督,死后有冥司鬼王审判。这与但丁在地狱游历时看到的对诸多亡魂的审判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但丁写作《神曲》意在对中世纪神学进行批判。道教中的地狱与鬼神之说,却与但丁的落脚点有很大不同。
    
    道教破地狱法坛(资料图)
    晚坛功课经《步虚韵》唱曰:“超度三界难,地狱五苦解。”在道教看来,一个人不论是生是死,人们总要为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地狱的存在不是为了惩罚人们的罪过,而是希望通过施予惩罚而使亡灵意识到生前的孽障,从此洗心革面,下世好好为人。
    在道教的神鬼体系中,强调的是如何度脱罪业并忏悔自身。道祖说,人最合道的状态是“复归于婴儿”。世上之人历尽爱河尘沙后,难免会受到无穷欲望的牵引而迷了心性。“超度三界难”,意在说明不论人鬼皆可得度。
    宗教教化的意义,在于使痴迷者明白本来心性,忘却贪嗔痴爱,以纯真之体复归于人生轮转。《全真青玄济炼铁罐施食》中有言:“湛湛青天,现出本来面目;明明心镜,照见自己元神。”道祖曰“法自然”,道教的教化之功在于使人们认知到自我本然,使每一个人都认知到自身合道的根基。这才是度化之大功德。
    
    超度三界难,地狱五苦解(资料图)
    道教对于地狱之苦的理解,与但丁通过地狱游历所悟出的道理之间也存在着道理上的相通性。但丁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开拓人,其主张人本意识,希望可以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在《神曲》这部作品中,但丁在他的导师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了地狱和炼狱。随后又在他的爱人阿特丽切的灵魂的引领下游历了天堂,并最终见到了上帝。但上帝并不是全能的,当人类对神明的信仰走向终结,便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但丁所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确,他认为一切神明都是人的意识创造物,当权者用他来作为统治的工具,禁锢人的思想,从而使这个世界陷入了无边黑暗之中。唯有爱者,才能给予众生光明和温暖。
    宗教究竟是人的宗教,还是神的宗教,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话题。西方文化中喜欢用二元论的观点讨论问题,出现一个上帝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个撒旦和其对抗。
    
    西方文化中喜欢用二元论的观点讨论问题,出现一个上帝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个撒旦和其对抗(资料图)
    他们强调“有”的概念,认为凡是一切可以被证实的存在即真实,不可以被证实的内容则可能是伪作。这样的观点在自然科学范畴是成立的,但在东方文化体系中却成了悖论。
    道教信仰中的神与信仰者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神明之所以能够被人们信仰,不仅仅因为信仰可以带来功利性的保佑,更因为神明是教化之主者,信徒信奉、效法祖师证道成仙的行迹,以此来规范自我的现世人生,这可能会对个人、社会乃至于整个历史进程都产生影响。
    《易经》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借神明教化之功,明人性本然之相,这正是道教能够绵延千年不朽的根本原因。脱离了度化之功与教化之心,神仙信仰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资料图)
    在道教神学体系中,神明是清虚世界中的存在,宇宙万物则是物质世界的存在。道教不需要证明神仙实有,信仰的力量源自内心,是可以激励人生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用道教义理来解读,一个是无,一个则是有。但有和无并不是对立的。道之无存在于万物之有中,无中才能生有;反过来,万物之有又承载了道之无,有无可以相生、相化。
    这样一来,道教的宗教神学便不是有无对立、神人两极的信仰,而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玄妙之学,是人以神而设教、神以人而度化的人神相生的特殊信仰方式。
    
    老君八十一化之五十八化传正一(资料图)
    从人至仙,道教修行特别强调功行二字。信仰者想要得道成仙需要有累世功德做基础,至上神明也需要历世显化人间来度脱人天。前者有发愿度尽天下人的纯阳帝君为代表,后者有老君八十一化辅助世间君王为佐证。
    不论是人还是神,都不能忘却自度度人的修持,否则神明将失去信众,道人将失去信徒,道之教化也将变得空无意义。
    进一步讲,神明之所以能够得到普遍信仰,或曰神明为什么要对世人施以教化之功,答案可归于宗教所谈论的悲悯与慈爱的精神。“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德经》的这些章句讲说的正是利济于物的精神。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资料图)
    道教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有济世利人的传承,归根到底便是人本意识。只有强调人的意识、作用和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宗教所肩负的社会价值,体现出道教以道为教化的度人思想。
    人本思想这一点,在《神曲》亦有涉及。《神曲》设定的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场景中分别出现了不同性格的人物:恶人应该下地狱受惩罚、贤者应该在炼狱中自由表达思想,唯有爱者才可以得到天堂光明的垂青。
    通过对三个不同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但丁对人性自私的抨击、对自由个性的张扬和对于爱的渴望。这三点汇聚起来,便是人本意识的觉醒,这也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大的母题。但丁对旧有宗教神学钳制人之自由的抨击,意外地和道教信仰中强调的人本意识取得了精神上的相通性。
    
    当理性被物欲操纵,当心中失去敬畏,人类将永远无法超越动物性的需求(资料图)
    但仍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文艺复兴对人性的张扬固然是值得赞赏的,可这份毫无节制的张扬最终演变成了欲望的泛滥,从对神的极端崇拜走向了对人欲的极端释放。
    当理性被物欲操纵,当心中失去敬畏,人类将永远无法超越动物性的需求,成道、成仙也就只能成为妄谈。道教义理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物极必反”,“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唯有取其中和,不偏不执,才是最得自然要妙的人间修行。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