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诗经讲演录:古代出嫁女子回娘家 有礼还是非礼?

http://www.newdu.com 2018-04-20 凤凰网国学 姜广辉、邱梦艳 参加讨论

    
    *原标题:国风·周南·葛覃l 诗经讲演录②
     
    *来源:微信公众号“岳麓书院”(微信号hudayuelu)
    
    资料图
    国风·周南
    【原文】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译文】
    葛藤枝蔓真茂畅,深山谷中自生长,葛叶初盛见鲜亮。黄鸟成群来又往,飞来落在灌木上,鸟鸣声音像歌唱。
    葛藤枝蔓真茂畅,深山谷中自生长,葛叶繁密见深亮。割下葛茎用水煮,制成细布和粗布,穿在身上真舒服。
    告诉我的女师傅,诉说我要回娘家。洗洗我的贴身衣,洗洗我的外裙纱。不忙洗的先不洗,欲见父母眼巴巴。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葛”,音格,藤类植物,也叫葛藤,它的茎皮纤维可作纺织原料。《韩非子》说:“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葛衣”就是用葛制作的衣服。
    2.“覃”,是延长的意思。
    3.“施”,读为绎,是蔓延的意思。
    4.“萋萋”,这里指初夏时葛叶茂盛的样子。
    5.“莫莫”,这里指盛夏时葛叶茂盛的样子。
    6.“刈”,音义,是割的意思。
    7.“濩”,音获,是煮的意思。
    8.“絺”音痴,细葛布。
    9.“绤”音戏,粗葛布。
    10.“斁”,音亦,厌弃的意思。
    11.“师氏”,也称女师,古代贵族女子有女保姆兼教师指导言行,并掌管生活起居。
    12.“污”,搓洗。
    13.“私”,内衣。
    
    资料图
    这首诗开始便描绘出一片既静谧又充满生命力的景象。浓绿的葛藤在深幽的山谷中四处蔓延,虽然幽静,却又不是死寂,羽色鲜亮的黄鸟叽叽喳喳,飞来飞去,聚集在灌木上。诗人又接着歌唱葛藤,葛藤长得又好又长,把它割下来用水煮,提取纤维纺成线,织成粗布或细布,用葛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很舒服。这一章完全是一种铺叙,似乎没有什么可玩味的,但接着往下读,便可明白此章的用意。
    最后一章女子以热切的口吻要“言告师氏”,告诉她自己要“归宁父母”。诗的用意是在表达女子想要“归宁父母”的热切心情,那它与采葛制衣的过程有什么关系呢?《内训》解释道:“仁人之事亲也,不以既贵而移其孝,不以既富而改其心。”就是说,内在美好而仁义的人,即便是出嫁离开父母家,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地位比原来高贵或者资财比原来富裕,而改变孝顺父母的心意。
    也许读者仍然感到疑惑,觉得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援引新近出土的《孔子诗论》中的一段话来点明它们的关系。孔子说:“吾以《葛覃》得祗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夫葛之见歌也,则以絺绤之故也。”
    若用现代语言把它翻译出来,意思是:我从《葛覃》的诗中得到崇敬本初的诗意,人们的性情就是如此,看到了织物的华美,一定会去了解织物的原料。葛草之所以被歌咏,是因为绤和絺织物的缘故。这是《孔子诗论》这段话的大意。山中的野葛是华美的衣物之源,没有野葛就没有葛布,就没有葛布制出的衣服,葛布的衣服再怎么华美,没有野葛它就不会存在。人也是一样,子女再怎么有成就,没有父母也不会有他(她)的存在。歌颂野葛,表达的是一种不忘本的情感。
    
    资料图
    但是,学者对这首诗的解释历来存在很大的争议,根源在于对“归宁父母”的理解不同。对“归宁”的解释有两说:一说是女子之出嫁,一说是出嫁女子回返娘家。主张女子出嫁说者,列举古籍中女子出嫁多用“归”或“于归”、“来归”等。而且以为古代女子出嫁后,没有返归娘家之礼,搜索《左传》,不见诸侯夫人在一般情况下回娘家的例证。而主张出嫁女子回娘家之说者,却举出《左传》中鲁国一个叫伯姬的公主出嫁后回国看庄公的例子。然而,毕竟在《左传》中这种记载非常之少,而且后世学者在解释此事时,认为它正是一种非礼的行为。
    作为诸侯的夫人,回国探亲之事确实不常见,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葛覃》中的女子并不一定是诸侯夫人。古代不同阶层的人遵循着不同的礼制,对于卿大夫或者士一级的夫人,回家探亲就不那么严格。
    
    资料图
    《左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郑国一个叫祭仲的大夫专权,郑厉公很不满,就秘密指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掉他。这件事情被祭仲的女儿,也就是雍纠的妻子知道了,她便回家问母亲:“父亲和丈夫哪个更亲近呢?”她母亲说:“这世上做丈夫的人选是许多的,然而父亲却只有一个,两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于是雍姬告诉父亲说:“你的女婿不在家里宴请您,而把地点设在郊外,这让我感到很疑惑,所以来告诉您这件事情。”其实这就等于告诉了祭仲有事情要发生。最后祭仲杀了雍纠,郑厉公的计划没有成功,不得不逃到国外去。这件事说明,士大夫的夫人回娘家还是比较自由的。
    另外,在礼制中还有这么一条规定,说出嫁后的女子,回家之后应该只关心姐妹的生活情况,而不应该先去询问兄弟的生活情况。这些都足以说明,出嫁之后的女子回家探亲是被允许的。
    
    资料图
    诗中还有一个地方需要说明。也许读者要问,回娘家为什么要“言告师氏”呢?这与古代贵族女子的生活有关。
    我们不妨在这里讲个故事,以让大家对古代人的生活有一个了解。春秋时代有一次宋国发生了火灾,宋共姬(鲁国一个叫伯姬的公主嫁给了宋共公)在这次火灾当中丧生。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那天夜晚宫中发生火灾,宫人们来救伯姬出宫避火,但伯姬却不肯走,她说:“妇人应该遵守的礼义是,没有保姆和女师的陪同,夜晚就不应该出门,我要等待保姆和女师来。”等到保姆来后,宫人又请伯姬出宫避火,伯姬还要等女师。最后没有等到女师,伯姬丧身于火海。
    当时的诸侯们很惋惜伯姬的死,相聚于卫国澶渊,共同志哀。后人对伯姬的行为褒贬不一,《左传》的作者认为,伯姬既然已经成为人妇,就应该有妇人一样的行为,可以从权行事,说她这样选择还是一个女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一个成年妇女应该有的行为。实际上当时的伯姬至少也有七十岁了。伯姬采取的行为究竟合不合适,我们不在这里讨论。我们只以此事来证明,那个时代贵族妇女的生活起居,是需要女师的陪同、指引的。所以《葛覃》诗中的女主人回娘家时,要先告知女师,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这首诗因为女主人公动容中礼、贵而能俭,备受后世称誉。
    
     
    
    书名:《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
    作者:姜广辉,邱梦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