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晚居士 我非常喜欢游历中国的一些名山大川。不单单是因为风景旖旎,还因为有一些人文的韵味在里面。比如从世俗的眼光看,这个山树多,那就是秀丽的美;那个山树少,可能就是险峻的美。还有的地方有山洞,那就是神秘的美。 风景旖旎,人文韵味(资料图) 而从道家的眼光看,山形水势、天地之气都是另一番景象,所以就会有洞天福地的概念。不是说有个山洞就是洞天,风景漂亮就是福地。这些概念已经被忘却很久,所以今年全国政协会议的时候,有一个将洞天福地申报为文化遗产的提案就很有意义。 现在交通和旅游业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发达,一天之内先后出现在武当之巅和青城之巅也不是什么难事儿。但人们往往就喜欢比较。比如我在爬衡山的时候总能听到一些游客说,这里不如华山好。而再之前爬华山的时候,也能听到另一些人说这里又不如泰山。 其实这些山供奉的神祇都不一样。东岳供奉碧霞元君、南岳供奉南岳大帝等等,都是地方信仰的升华和延续,最后成为道教庞杂的神仙体系的一部分。这种融洽就是道教本身非常光辉的一面,但许多游客都认识不到,让人遗憾。 道教中有《五岳真形图》(资料图) 话说回来,既然你这么喜欢比较。那么财神的位阶可比三清差远了。那为什么逢年过节你家里只帖财神不贴三清?说白了,还是心理有问题。所以许多时候讲到道教抑或道家思想的那种抱阴负阳、谦冲恬退,不是说一切消极,而是不主张做无谓和无意义的较量。 与之相反的是,当代人的好胜心太强,什么都要来个最好,连修行、游历这种事也要较量个高低:我拜的是某某会长,我的师父是最厉害的,我修的是正道大法,你们都是歪门邪道。 修道这种事儿,如果连最基本的狭隘都摒弃不了,还是趁早别干。道教和艺术很像,有大雅的一面,也有大俗的一面,两者不能相互取代。就比如有些虔诚的信众,文化程度比较低,你就不能给他们讲很大的经。而对于那些文化程度很高的、能达到研究者程度的信众,就完全可以聊文本、聊实修的体验。 碧霞元君像(资料图) 再比如道士,每天早晚课内容都一样,几十年如一日下来地读。那你干脆抽象一两个道理出来让他们读,省时省力,这样可以么?显然不可以。因为这时候经文的“内容”已经不是“目的”了。这几者之间都不能类比。有人不懂其中的快乐,这很正常,但是强行品评又讲不出个所以,这就不太好。 再说回前面讲的游客,也是一样。你听他们这么说,觉得可笑,但最好也就是笑笑。如果真要深究辩论,搞不好还会打起来。旁观者最后知道了打架的原因,还会觉得你们无聊。当然也有人会讲,他们也不是来朝圣的,纯粹的游山玩水而已。然则游历这件事,本来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就不简单。 《宋书·宗炳传》里讲:“(宗炳)好山水,爱远游……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资料图)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欣赏山水画作又称之为“卧游”。这个方法也是从道家的“存思”与“抱元守一”的方法中来,故在面对纸上江山之时,眼前仍能够浮现出万千气象。 古人为时代条件所限,亲历一处山水的代价远非今日可比,尚且以卧游之法遣怀,故而现在能看到许多伟大的山水画,读到许多伟大的游历诗。反而今人在面对真山水时,泛滥出各种比较之心,这实在是最为遗憾的事情。因而“洞天福地”的概念被人忘却,只剩下个字面的名字,也就不足为奇。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三晚居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