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海涛 与《荀子》的缘分 谈荀子,很忧伤。这忧伤是因后人视荀子为儒门歧出,还有别宗的不公正评价,也为其人与书的历史境遇。 后人对荀子评价不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正如荀子后学所言,荀子生活于战国乱世,没有遇到贤明君主,礼义教化不能推行,以致光辉不博大,名声不显赫。 初见《荀子》之时,我还是个青葱的中学生。节选入语文课本的《劝学》篇中那句“青取之于蓝,而青出于蓝”,让我知道他是战国末期的一个儒家人物。当时未曾想到,他竟成为我一生都绕不开的名字,成为我私淑的古人之一。 春秋几易,重逢时我已大学三年级,因为要报考中国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而荀子是《中国哲学史》专业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不得不看。 后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试题中竟然出现荀子的“化性起伪”学说。我一挥而就,以专业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得以深造,冥冥中注定要开启另一段与荀子的缘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资料图 图源网络) 至今犹忆读研时,聆听业师《稷下学史》、《荀子导读》等课程,开始了对荀子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亲炙诸位先生,让愚鲁如我也能于学业上获益良多。荀子也成为我的一个先生,我也成为他的私淑弟子。幸甚! 再后来毕业走入大学讲堂,开始传道授业。荀子又成为我教授的《国学基础》课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荀子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培养了大量弟子,他之于儒家学脉可谓传经之儒与弘道之儒。 2016年偶尔看到“学者热议将《荀子》列入儒家第十四经”的新闻。见到这则新闻,我深以为然。一个声音传来:“是时候为荀子做点事情了”。那么荀子究竟何许人也? 荀子的事迹 谈荀子,实在为难。因为关于荀子生平及其事迹的记载,仅仅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韩非子》、《风俗通义》等书中的寥寥几笔。 有关荀子的文献资料很少(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荀子生平是个学术难题,也成为一个谜团。如今距古既远,要想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只能从现有古文献中进行抉发或寄希望于新材料的发现。 正由于史料的阙如,荀子的形象显得遥远而模糊,但并没有因模糊而陌生。荀子无疑是真实的存在。庆幸其书、其事俱在。 正如孔子所言“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连司马迁在为其作传时也“无米下锅”,仅有《孟子荀卿列传》中的二百余字留世。 其实,读荀子书便可想见其为人。他的形象、人格、心灵跃然纸上,突破两千年的尘封,扑面而来。荀子可谓“平生遭际实堪伤。”荀卿十五岁时孤身一人去国离乡,来到文化繁盛之地、思想荟萃之所——稷下学宫。 荀子一生可以说“平生遭际实堪伤”(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陌生的齐地方言、孤独的年轻灵魂、清冷的思乡寂寞伴随左右,还有日复一日的文辞辩论与思想厮杀,让年轻看起来愈加浅薄,让游学看起来仿佛笑谈。 荀子凭着一腔子“深切著明”的儒家融通热情而迅速成长为稷下学宫中的学术翘楚——“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如是说,也如是做。荀子适楚,春申君以之为兰陵令。他又打破“儒者不入秦”的传统会见秦昭王、宰相范雎;入赵,在赵孝成王面前与赵臣临武君议论兵法。 奈何在群雄争鹿天下之际,国君普遍认为儒者迂阔,患才不任事。荀卿“怀将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然生不遇时,且为人所疑。奈何! 荀子生活的时代,群雄逐鹿,倾轧不断(资料图 图源网络) 荀子“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兰陵成为荀子入仕的第一站也是最后一站。 晚年的荀子一定特别寂寞,一如初入稷下学宫之时。晚年的荀子一定特别充实,一如当年稷下苦读之时。他蘸着饱满的热情写下了流传久远的《荀子》一书。 《荀子》的价值 读《荀子》,定有收获。《荀子》既有引《诗》之辞藻美、名言金句之妙,亦有文体之审美探求。观其《赋》,以问答方式,匠心独运地分别描写了礼、智、云、蚕、针五种事物,开启汉赋之先声。 视其《成相》,以通俗的民间曲艺方式写作,成就说唱文学之滥觞。目其《大略》,又可解读为最早的读书笔记。 《荀子》一书凝聚了荀子的智慧(资料图 图源网络) 《荀子》始终牢牢把握住历史的脉搏。对齐、鲁、秦等地进行了理性观察,对当时统治阶层发出了良言忠劝,甚至还预言秦国以法家治国终不可长久,开启了最早的“过秦”之先声。 其主政兰陵时的礼义教化,民至今受其赐;其对当时儒门败类入木三分的刻写,让今人还能窥见贱儒的冠服、言辞与走姿——“弟陀其冠,衶禫其辞,禹行而舜趋”。 《荀子》以一颗富有逻辑性的心灵对先秦百家进行批判、融通、重构。其以逻辑思辨与系统架构并行的方式,启悟出中国哲学中的重智系统。 它于天人关系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击碎了巫术迷信的禁锢,让后世“信禨祥”的哲学家汗颜不已。其开出的“礼义之统”也成为漫长社会的治世宝典。 《荀子》的逻辑性很强(资料图 图源网络) 让我们走进荀子,触摸二千多年前的心灵温度,感知其强烈的思想脉搏。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永恒的价值。唯其经典,故能传诸久远;唯其经典,故能历久而弥新;也唯其经典,故能惠诸后世,直至今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