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水 人类文明史围绕“美”这一主题衍生出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其中,关于人类本身对自我形体、容貌的追求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化妆就是对容貌之美的追求。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梳妆用品(止水摄) 本文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化妆品中铅粉、胭脂以及以道教全真清净派孙真人为名的“孙二少女膏”的介绍,揭开中国古代化妆品背后的炼丹科技基础,从而进一步说明道教对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影响。 铅华 现代女性化妆品中,有一种类foundation,常译作粉底。我们熟知的,诸如粉饼、粉底液、粉霜、粉膏、BB霜或者CC霜,都属于粉底这一品类。粉底作为化妆流程当中最重要的一环,起到为均匀肤色,为脸部打底的作用。 铅华(资料图) 英文在汉译过程中,往往追求语意和语境的“信达雅”。Foundation,译作粉底。底很好理解,是基础。而粉这个词的出现,实际上与中国古代化妆品中的“粉”相关。这一类化妆品,通常有一个更为雅致的名字——“铅华”。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曹植《洛神赋》) “思在面而为铅华兮,患离神而无光。”(张衡《定情赋》) “空山霜满高烟平,铅华沉照帐孤明”(陶弘景《寒夜怨》) “铅华洗尽,珠玑不御,道骨仙风。”(陆游《秋波媚》)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周邦彦《花犯》) “铅华”在古代文学中的大量出现,足以说明它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度之高。铅粉能使人容貌增辉生色,故又名“铅华”。从古代科技史中会发现,铅粉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 商代青铜器(资料图) 商代出现的青铜器中,铅含量普遍较高。人们在生活生产的实践中发现,青铜酒器中的酒会发酵成乙酸,而乙酸与青铜器中的铅会产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乙酸铅,这一物质在空气中遇到二氧化碳之后就形成铅粉。 于是人们就模拟了以上过程,制造出铅粉以为用途。在古代的记载中,常以“胡粉”之名指代“铅粉”,并记载了铅粉的毒性。 《余冬录》中记载:“嵩阳因产铅之故也,居民多制胡粉为业。其法铅块悬酒缸内封闭之,四十九日始开,则铅化为粉矣。化弗白者,炒为黄丹。黄丹渣为密陀僧。然其铅气有毒,制者必食犬肉,饮酒以御之,若枵腹中其毒气,辄病至死。业久之家,长幼为毒熏蒸,多痿黄,旋致风挛瘫软之疾,不得其寿而毙。” 敷以铅华的女子(资料图) 道教典籍中,对铅粉也有较早的记录,如: 《周易参同契》:“胡粉投入火中,色坏还为铅。” 《抱朴子内篇》“铅粉……化铅所作。” 随着道教炼丹术的进步,使得铅粉的制作工艺更加完善,随后出现的“黄硝法”、“硝矾法”也促进了铅粉的提取和制作,让“铅华”这类生活用品得以大量普及。 孙仙少女膏 现代人美容养颜,人们常会用一些古传的秘方,其中便有一例“孙仙少女膏”。孙仙,即指全真七真的孙不二,她是道教全真道清净派的创始人。 清静散人孙不二(资料图) 传闻孙不二在洛阳凤仙姑洞修习道法,终日垢面蓬头,“以秽污而远世魔”。同时,她却常用一秘法洗面,终成“旬日容如少女”,最终“内修仙道,外隐仙迹,七年乃成”。 《鲁府禁方》中记载了这一秘法,并将之命名为“孙仙少女膏”。其制法如下:取黄柏皮、土瓜根各20克,大枣7枚,研末,以适当蜂蜜制成药膏,每日配以温水洗面。 黄柏皮,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之效。土瓜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行血破瘀的功效,可活血化瘀,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消除面部黑点,治疗痘痘及痘疤。而红枣和蜂蜜,均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土瓜根植株(资料图) 《肘后备急方》中说,土瓜根“可治面上痱磊,令面上光润,服百日光华射人,夫妻不相识”。古法流传至今,受道教的影响,其名也广为人知。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胭脂、唇脂等中含有的朱砂成分,实际上也与古代炼丹术密不可分,这些都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人们在穿衣打扮,颜色的选择,装饰的纹路及衣服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的生活美学。而道教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美学提供着坚实的物质基础。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