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港台汉学近期出版物目录(四十三)(2)

http://www.newdu.com 2018-05-22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14、《多难兴邦: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及国共的分合兴衰1925-1936》
    时  间:2018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新锐文创
    作  者:蒋永敬 著
    内容简介:
    前 言
    一、国民政府从广州到南京
    (一)胡汪蒋分合之时序
    (二)廖案发生胡汪分裂
    (三)胡被放逐莫斯科
    (四)从中山舰事件到迎汪倒蒋
    二、北伐统一后的南京国民政府
    (一)从北伐统一到中原大战
    (二)南京国民政府之困境
    (三)约法之争与汤山事件
    (四)汪蒋合作应变国难
    (五)长城战役后的华北政局
    (六)困守待援内部反弹
    三、 国共第一次内战:围剿、反围剿、追剿与长征
    (一)围剿前的朱毛红军
    (二)第一次围剿
    (三)第二次围剿
    (四)第三次围剿
    (五)第四次围剿
    (六)第五次围剿
    (七)追剿、长征与东征
    四、安内成功攘外见效
    (一)两广事件和平解决
    (二)西安事变内战停止
    (三)安内攘外之治本
    结 论
    附 录
    一、胡汉民传
    (一)家世及教学生涯
    (二)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
    (三)在南洋参与六次起义并与保皇派论战
    (四)辛亥光复任广东都督及总统府秘书长
    (五)从二次革命失败到护法
    二、汪精卫传
    (一)家世及求学
    (二)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
    (三)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四)调和南北成败互见
    (五)参加护法不忘调和
    (六)联俄容共由右而左
    (七)由「反蒋」而「汪蒋合作」
    (八)由「和平运动」到投日
    (九)建立南京伪政权
    (十)病殁名古屋
    三、鲍罗廷传
    (一)出使中国前的经历
    (二)为国民党设计改组工作
    (三)在广州的权势
    (四)策划「迎汪倒蒋」
    (五)在华使命的终结
    (六)回俄以后
    四、大陆学界重评蒋介石历史地位
    (一)学术思想开放与市场经济开放同等重要
    (二)重评蒋介石历史地位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三)由绝对性转向相对性,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四)冲破禁区超离政治
    (五)重评历史地位证例之一:蒋与孙中山关系今昔不同
    (六)重评历史地位证例之二:蒋在抗战中的作用今是昨非
    系 统 号:P-011650
    15、《三十三年落花梦》
    时  间:2018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台湾中华书局
    作  者:宫崎滔天 著,宋越伦 翻译
    内容简介:《三十三年落花梦》日文版本原名「三十三年之梦」,是宫崎先生所作的一部纪实性作品,记叙了作者三十三年人生经历。本书重点在其1891年进入中国,辗转中、日、暹罗、新加坡,一直到1900年参与惠州革命,并于革命失败后离开中国的经历。细致地描述了作者与孙中山见面时,孙氏呼吁革命、倡论共和的情境以及百日维新失败后作者协助康有为逃亡日本的经过,并透露了孙中山与康有为的微妙关系。本书不仅文笔优美,内容极富史料价值,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书籍。
    作者简介:宫崎滔天(みやざき とうてん,1871-1922年),本名寅藏,号白浪庵滔天,日本改革家。宫崎是一位支持辛亥革命的日本人,国父孙文好友,同时也是一名浪曲师,艺名桃中轩牛右卫门。
    译者简介:宋越伦(1916年—),毕业于日本大学社会学系,后入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研究。历任《东南日报》主笔,上海复旦大学、日本国士馆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校教授,致力于中日人才教育与交流。
    系 统 号:P-011651纲
    16、《图解台湾戏剧史纲》
    时  间:2018年4月
    出版单位:台中:晨星出版公司
    作  者:黄宣谕 著
    内容简介:
    chaper01
    影响台湾戏剧发展的主要因素
    戏剧与台湾人民的生活
    随着汉人渡海来台的传统戏剧
    影响台湾戏剧发展的因素
    chaper02
    台湾戏剧发展的主要历史分期概述
    台湾戏剧发展的主要历史分期概述
    跃上国际舞台的「福尔摩沙」
    海上列强霸权争夺的大航海时期
    [走进历史现场]《福尔摩沙围城记》
    政治目标明显的明郑时期
    汉人大量移入的清领时期
    十九世纪末日本领台时期
    战后国民政府迁台时期
    台湾戏剧的过去与未来
    chaper03
    过黑水沟开根散叶的戏曲之声―传统戏曲的移入
    随着汉人移进的传统戏曲
    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的艺阵、民间小戏的移入
    有别于民间俚俗的雅乐正音「下南腔」
    演员身段如同傀儡的「南管戏」
    [走进历史现场]鹿港历史悠久的三大南管馆阁
    清代前期随之进入台湾的其他剧种
    时代的新宠「北管」的移入
    北管子弟拚戏、拚台也拚生死
    [走进历史现场]基隆北管「西皮得意堂」据点「奠济宫」
    [走进历史现场]福禄派的「聚乐社」竟在城隍庙
    chaper04
    日治时期台湾戏剧暗夜中的星光
    台湾戏剧全新的里程碑
    日治时期台湾本土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歌仔戏」
    杨丽花戏剧家族与歌仔戏的发展
    [走进历史现场]歌仔戏的发源地:宜兰员山结头份小区
    [走进历史现场]探索台湾戏剧馆
    [走进历史现场]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台湾「新剧运动」的拓荒者─张维贤
    新时代媒体在台创造新的时代之声
    [走进历史现场]李临秋故居
    黑暗时代的最后一瞬火光——林抟秋
    「皇民化运动」下的其他戏剧剧种
    chaper05
    从日治时期到国民政府解严前的戏剧发展
    从日本投降到漫长的戒严岁月
    政治环境的更替造就短瞬的戏剧荣景
    内台歌仔戏再造巅峰
    陈澄三与拱乐社王国的兴起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广播歌仔戏
    歌仔戏也走进大屏幕
    改变戏剧史的小黑盒子
    有国军撑腰的京剧成了「国剧」
    全民为之疯狂的布袋戏黄金年代
    受限于政治环境下的现代话剧
    用政治禁锢人民思想的「战斗文艺」
    chaper06
    解严后各剧种的改革与转型
    从「实验剧展」开始现代戏剧的全新时代
    首波小剧场运动的到来
    主流与非主流的艺术创作分歧
    传统戏剧在舞台展演艺术的提升与创新
    京剧的改革与创新
    受到国际关注的霹雳布袋戏
    其他传统剧种的传承与发展
    由自由开放迈向多元并陈的现代社会
    在严苛的环境中走出新的道路
    从「反攻大陆」到开始提倡「生根台湾」
    媒体的多元促使传统戏剧转而萧条
    由内台走向野台的歌仔戏
    [走进历史现场]字姓戏
    庙会野台的另一大主力——野台布袋戏
    解严后的众声喧哗
    [走进历史现场]全台最壮观的野台大汇演
    chaper07
    当代戏剧进入众声喧哗的多元世代
    从一言堂迈向众声喧哗
    第二代小剧场的大量出现
    国家及民间艺文相关组织的建立
    [走进历史现场]大稻埕风华
    传统艺术开始大量的革新与开创
    现代剧场的百花争艳
    chaper08
    与国际同步的全新世代
    在国际舞台上发光的台湾
    在台湾打造国际性交流演出
    [走进历史现场]牯岭街小剧场
    专业戏剧人才的传承与培育
    全台艺文串连的时代来临
    [走进历史现场]台中国家歌剧院
    [走进历史现场]高雄卫武营艺文中心
    系 统 号:P-011653
    17、《华语电影在后马来西亚:土腔风格、华夷风与作者论》
    时  间:2018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作  者:许维贤 著
    内容简介:
    导 论
    一、有关「华语」与「华语电影」的两种说法
    二、「华语」与「华语电影」在新马的原初记忆和历史
    三、华语语系论述:1.0、2.0和3.0版本
    四、华夷风的边界:冷战与身分认同的再造
    五、土腔电影:作者论、马华电影与后马来西亚
    六、研究目的和章节概述
    第一章 在镜像中现身:重探蔡明亮电影的作者论和肉身化
    一、肉身化与作者论的共盟
    二、庶民的肉身:早期作品、《黑眼圈》与后马来西亚
    三、在镜像中现身:小康与蔡明亮的「影像迷恋」
    四、作者论:同志和直男携手共盟的美丽暗柜?
    第二章 镜外之域:论雅斯敏电影的国族寓言、华夷风和跨性别
    一、雅斯敏与「一个马来西亚」
    二、华夷风与镜外之域的跨性别
    三、作者论:从罗曼史到国族寓言
    四、酷读《木星》和《单眼皮》的跨性别
    五、镜外之域与书信体:作为幽灵的阿龙
    六、「一个马来西亚」作为「国家失败」的隐喻
    第三章 离散的边界:离散论述、土腔电影与《初恋红豆冰》
    一、离散华人、反本土化与反离散
    二、原住民神话、巫族与土著特权
    三、边界想象、主奴结构与离散有其终时
    四、《初恋红豆冰》:土腔电影与土腔风格
    五、离散的去疆界化
    第四章 反离散的在地实践:以陈翠梅和刘城达的大荒电影为中心
    一、大荒电影:土腔电影模式
    二、哀悼马共和再现底层:大荒电影的阶级面向
    三、刘城达:华巫关系的越界
    四、陈翠梅:反离散与后马来西亚
    五、华语语系作为电影书信的连结
    第五章 土腔风格:以黄明志的饶舌歌和土腔电影为例
    一、华夷风:反离散的饶舌歌与土腔电影
    二、《辣死你妈!2.0》的土腔风格
    三、土腔口音:出境和入境
    结 语 不即不离
    系 统 号:P-011704
    18、《台湾布袋戏的表演、叙事与审美》
    时  间:2018年3月
    出版单位: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作  者:吴明德 著
    内容简介:本书共分九章,选择台湾布袋戏的经典或特殊表演、经营范例为析论对象,其中有古典古册戏(小西园许王/三国演义)、古典剑侠戏(亦宛然派陈锡煌/飞剑奇侠)、古典布袋戏文创产业(彰艺园/彰艺坊)、内台戏园金光戏(五洲园第二团黄俊卿/横扫江湖-黑眼镜)、霹雳电视剧集布袋戏、霹雳剧场舞台布袋戏(狼城疑云)、霹雳电影布袋戏(圣石传说+奇人密码)等,采用「小说叙事」与「戏剧叙事」等双重叙事理论宏观分析,再辅以「田野调查访谈」与「细读文本」之研究方法,比较析论布袋戏和「人戏」,古典布袋戏和金光布袋戏,霹雳电视剧集和剧场舞台、电影布袋戏等之间表演、叙事策略之异同,及其采用不同表演、叙事策略所产生的特殊审美效应。
    作者简介:吴明德,台湾高雄茄萣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与国文学系合聘教授、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霹雳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着有《台湾布袋戏表演艺术之美》、《王闿运及其诗研究》、《霹雳人物出场诗选析》(合着)、《霹雳布袋戏操偶教学-基础篇》(合着)、《戏海女神龙-真快乐‧江赐美》(合着)、《妆佛艺师施至辉生命史及其作品图录》(合着)、《台湾制墨艺师-陈嘉德》(合着)、《音乐人生-纪利男生命的交响乐章》(合着)等书。另有多篇论文散见国内学报、期刊。
    系 统 号:P-011652
    19、《台湾文学三百年(续集):文学四季变迁理论的再深化》
    时  间:2018年3月
    出版单位:台北:前卫出版社
    作  者:宋泽莱 著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本书理论运用与检讨
    海登.怀特、弗莱的文学理论在运用时可能遭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之商榷
    第二章 传奇浪漫文学时代
    论孙元衡《赤嵌集》的「魔怪意象世界」书写——并论台湾传奇文学时代的来临
    细读杨廷理《东游草》里的几首诗——并论台湾传奇文学中的「英雄的旅程」
    第三章 田园文学时代
    评陈维英「西云岩寺」「太古巢」系列的诗作——并论台湾田园文学中「升入天堂」的现象
    细读李逢时《泰阶诗稿》里的几首诗——并论田园文学时代诗作里普遍滋长的友情和亲情
    第四章 悲剧文学时代
    评洪弃生的「鹿溪」系列诗——并论台湾悲剧文学时代迅速丧失的田园美景
    评林痴仙和蔡惠如的几阙词——并论悲剧时代诗人对田园诗的回眸与眷恋
    评赖和的短篇台语小说〈一个同志的批信〉——并论日治时期悲剧文学作品中「孤立」这个主题
    评吕赫若的小说〈财子寿〉——并论悲剧文学作品中丧失了的亲情、友情
    第五章 讽刺文学时代
    评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在台湾文学史上的意义——并论讽刺文学里小人物的特性
    评李乔的短篇小说〈告密者〉——并论讽刺小说里的「食人妖魔」
    论《笠》诗人们的反讽性——以陈千武、李魁贤、郑烱明为例
    试论林双不和王定国的谴责文学——战后讽刺文学的一种变形和遗绪
    第六章 新传奇浪漫文学时代
    评陈雷的台语长篇小说《乡史补记》——并论当前台湾「新传奇浪漫文学」的三个支派
    评胡长松的台语长篇小说《复活的人》——并论台湾新传奇浪漫文学时代的来临
    第七章 余论
    论台湾女性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个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观点
    细读原住民作家莫那能的两首诗——并论当前摆荡于悲剧和田园之间的原住民文学
    论战后悲剧文学的延续与二二八事件的书写——以李乔、田雅各布、胡长松的小说为例
    附 录
    《圣经》文学两千年的四季变迁及循环现象
    美国小说三百年——谈美国小说类型的变迁
    近代欧美文艺史的四季变迁现象
    唐诗三百年的四季变迁现象
    汉赋三百年的四季变迁现象
    文学四季所表现的一般性内容
    系 统 号:P-011654
    20、《劝善垂戒,孝行可风:从中日出版文化论汉籍之东传与承衍》
    时  间:2018年3月
    出版单位:台北:政大出版社
    作  者:林桂如 著
    内容简介:
    导 论
    前 部:教育篇
    第一章 明代《日记故事》类书籍之刊印及其东传情况
    第二章 汪廷讷《劝惩故事》之成书及其东传影响
    第三章 「贤妻」典范:《女诫》之东传与贝原益轩〈教女子法〉
    第四章 「孝女」典范:从中国至江户的官方表彰与行孝模式
    后 部:惩治篇
    第五章 唐判文集中之孝与犯罪
    第六章 井原西鹤《本朝二十不孝》之撰写模式与出版
    第七章 《龙图公案》东传版本分析与其「不孝」案例之探讨
    第八章 日本版包公案:曲亭马琴《青砥藤纲摸棱案》之汉籍援用与出版
    结 语
    系 统 号:P-011701
    21、《汉经学史》
    时  间:2018年3月
    出版单位: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
    作  者:程元敏 著
    内容简介:
    卷 壹 秦季汉初经学史
    卷 贰 汉文帝、景帝两朝之经学
    卷 参 西汉之民间古文经学
    卷 肆 汉武帝朝之经学
    卷 伍 汉昭帝、宣帝及元帝三朝之经学废帝昌邑王贺附见
    卷 陆 汉成帝、哀帝、平帝三朝涵新莽一朝之经学
    卷 柒 汉代谶讳学
    卷 捌 经学极盛时期——汉光武、明、章三朝之经学
    卷 玖 经学衰微时期——汉和帝至献帝世之经学
    卷 拾 汉代经学教科书国定标准本——熹平石经之成刻
    卷拾壹 经说简化,今古文经学统合,及汉光武帝以来图书之聚积与散亡
    卷拾贰 儒术独尊后之两汉经今古文学之消长与说经玄理化
    卷拾参 汉家最后一所州郡学府——季汉荆州经学(上)
    卷拾肆 汉家最后一所州郡学府——季汉荆州经学(下)
    系 统 号:P-011716
    22、《与电影过招:华语武侠类型电影论》
    时  间:2018年2月
    出版单位:高雄:高雄市电影馆
    作  者:涂翔文 著
    内容简介:
    「武侠片」是华语电影独有的一种类型,适合以西方「类型电影」(Genre)的概念来理解及分析。类型其实关 乎文化的累积,武侠世界有其法则、惯例,这便源自于电影之前早已流传久远的「侠文化」。武侠片先有侠才有武,侠是身分的确立,武只是一种手段。要了解及认识武侠片,就得先回溯「侠」的源起,它从民间而来,进入文学流传,终成所谓的「侠文化」,深植所有华人心中。
    若严格地从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开始算起,武侠电影与华语电影的历史几乎是同步开展,横跨将近一整 个世纪之久。三○年代的《火烧红莲寺》带起神怪武侠片狂潮,六○年代的新派武侠片,以及九○年代的再复兴,三次高潮起落、来去银幕的刀光剑影,其实就等于是带领着华语电影走过历史的清楚印记。
    了解了类型的基础概念与武侠片的沿用,然后爬梳完华 语武侠片的历史发展与三个高潮时期的起落发展之后,面对浩瀚广大的武侠类型电影世界,经典作者与影片作品的解读,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针对目前市面上具影片来源(DVD、在线串流等)可寻的武侠片里,精选 18 部重要作品/作者逐一分析,透过这些不同时代、阶段的重要武侠片,亦可清晰地一窥武侠类型发展的典型与变化。
    系 统 号:P-011702
    23、《清代桐城派〈史记〉学研究》
    时  间:2018年1月
    出版单位: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作  者:邱诗雯 著
    内容简介:桐城派是清代规模最大,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人数最多的文人群体,其文论建构,肇基于方苞义法说。方苞自《史记》提炼而得义法一词,则知《史记》之于桐城派,有其枢纽意义。《史记》究竟影响了桐城派哪些文论的产生?而桐城派文人的阅读标榜,又形成了《史记》学怎样新的研究视角?本书试图从上述双向的角度,自创作论、风格论、骈散相成、诗文一律、以考据为义法、回归义法以经世等脉络,讨论《史记》文本和桐城派文论的交互作用。涉及的桐城派文人,包括方苞、王又朴、刘大櫆、姚范、姚鼐、吴德旋、方东树、钱泰吉、吴敏树、张文虎、曾国藩、王拯、郭嵩焘、张裕钊、杨琪光、吴汝纶、何家琪、林纾、吴闿生、徐树铮等人。则知《史记》学其文、其事、其义兼备之特色,在桐城派文人的持续努力中,新变而代雄。
    系 统 号:P-011715
    24、《峡谷山径二十里——内太鲁阁警备道路》
    时  间:2017年12月
    出版单位:花莲: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
    作  者:金尚德 著
    内容简介: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为治理太鲁阁立雾溪流域太鲁阁族人,从1914年起逐次修建内太鲁阁隘勇线、新城内太鲁阁道路、支厅至西拉欧卡夫尼道路等警备道路、及各警备道路支线,及至1935年完成合欢越道路穿越中央山脉,建立警备道路系统。各警备道路深入各部落,并于沿线设置警备机关、教育所等。本书结合历史文献、古道踏查资料、历史照片、古地图及踏查照片,详实呈现日治时期之内太鲁阁警备道路路线、桥梁、警备机关及其变革。
    系 统 号:P-011703
    25、《西方各国佛教略史》
    时  间:2017年12月
    出版单位:台北:法鼓文化事业公司
    作  者:净海法师等 著
    内容简介:
    第一篇 欧洲
    第一章 英国佛教略史
    第二章 德国佛教略史
    第三章 法国佛教略史
    第四章 意大利佛教略史
    第五章 丹麦佛教略史
    第六章 荷兰佛教略史
    第七章 比利时佛教略史
    第八章 奥地利佛教略史
    第九章 爱尔兰佛教略史
    第十章 瑞士佛教略史
    第十一章 波兰佛教略史
    第十二章 西班牙佛教略史
    第十三章 匈牙利佛教略史
    第十四章 俄罗斯佛教略史
    第十五章 欧洲其他国家的佛教
    第二篇 北美洲
    第一章 美国佛教略史
    第二章 加拿大佛教略史
    第三章 墨西哥佛教略史
    第三篇 中美洲
    第一章 中美洲各国的佛教
    第四篇 南美洲
    第一章 巴西佛教略史
    第二章 阿根廷佛教略史
    第三章 南美洲其他国家的佛教
    第五篇 大洋洲
    第一章 澳大利亚佛教略史
    第二章 纽西兰佛教略史
    第六篇 非洲
    第一章 非洲各国的佛教
    【总结】佛教在西方各国的传播
    系 统 号:P-011717
    26、Mount Wutai: Visions of a Sacred Buddhist Mountain
    时  间:April, 2018
    出版单位: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作  者:Wen-Shing Chou
    内容简介:
    The northern Chinese mountain range of Mount Wutai has been a preeminent site of international pilgrimage for over a millennium. Home to more than one hundred temples, the entire range is considered a Buddhist paradise on earth, and has received visitors ranging from emperors to monastic and lay devotees. Mount Wutai explores how Qing Buddhist rulers and clerics from Inner Asia, including Manchus, Tibetans, and Mongols, reimagined the mountain as their own during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Wen-Shing Chou examines a wealth of original source materials in multiple languages and media–many never before published or translated—such as temple replicas, pilgrimage guides, hagiographic representations, and panoramic maps. She shows how literary, artistic, and architectural depictions of the mountain permanently transformed the site’s religious landscape and redefined Inner Asia’s relations with China. Chou addresses the pivotal but previously unacknowledged history of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exchange between the varying religious,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f the region. The reimagining of Mount Wutai was a fluid endeavor that proved central to the cosmopolitanism of the Qing Empire, and the mountain range became a unique site of shared diplomacy, trade, and religious devo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nstituents, as well as a spiritual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Tibet.
    A compelling exploration of the changing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religious sites, Mount Wutai offers an important new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Buddhist sacred geography.
    Author Bio
    Wen-Shing Chou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rt history at Hunter Colleg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系 统 号:P-011656
    (摘自《汉学研究通讯》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