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的高端人文学术讲座——“冯友兰学术讲座”于2018年5月17日晚拉开帷幕。第一届冯友兰学术讲座由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高足、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牟钟鉴先生主讲,北京大学哲学系李中华、郑开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仰海峰教授致辞并代表王博教授向牟钟鉴教授授予“冯友兰学术讲座主讲学者”证书。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博、副教授孟庆楠、助理教授王鑫、杨浩等,以及校内外听众300余人参与了此次讲座。 ![]() 牟钟鉴教授怀着感恩的心以“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智慧和我的学术之路”为题,向在场师生和各方听众讲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贡献、思想遗产和精神信念,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亲炙冯友兰先生的机缘,以及自己的学术思考和深切体会。 ![]() 冯友兰先生著作等身,“三史六书”奠定了其哲学史家和哲学家的崇高学术地位。“三史”是《中国哲学史》上下卷《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三套中国哲学史著作,“六书”是贞元六书,也即是《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和《新知言》。牟钟鉴教授指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不仅展示了冯先生作为哲学史家和哲学家的面貌,还传递着“贞下启元、旧邦新命”的学术文化信念。牟钟鉴教授还认为,在“三史六书”之外,冯先生晚年撰写的《三松堂自序》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启示意义。 ![]() 牟钟鉴教授围绕冯友兰先生创下的几个“之最”,阐述了冯先生的理论创造和学术贡献:从学术著作看,冯先生写出了第一部完整系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也是第一位将其翻译到西方世界的哲学家;从学术传承来看,冯友兰先生培养了最多的杰出人才和优秀学者;从思想创造方面讲,冯友兰先生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精神,往往能新见迭出,发前人所未发,不落于前人和时代的窠臼。 ![]() 牟钟鉴教授以冯友兰先生在晚年亲笔所写的对联来讲述冯先生的学问理想:“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先生特别强调中国哲学的超越性,重视不离日用的极高境界。冯先生曾提出著名的“四境界”说,指出人生具有不同层面的境界,例如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等。牟先生特别指出,对于一般人而言,从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的提升最为关键,而这两个境界的区别简单讲就是小人、君子之区别,那么什么是君子呢?牟先生用“君子六有”来概括:有仁义、有涵养、有操守、有容量、有坦诚、有担当。 ![]() 牟钟鉴教授还分享了他在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和影响之下的学术之路,特别提出“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才是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他说,我今年提出“新仁学”的构想,就是受到冯友兰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尝试回应时代命题,做出“接着讲”的努力。 ![]() 之后的互动环节气氛热烈、精彩纷呈。台湾大学荣休教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先生在评议中提到,他和牟先生都经历了深重的内忧外患的人生历程,并从中体悟到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价值、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意义,而冯友兰先生一生的学术追求和精神信念中体现出的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乃是非常重要、非常珍贵的思想遗产。牟钟鉴教授还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听众提出的关于哲学、宗教、新儒家、时代精神等方面的问题,态度诚挚、言语恳切、思想睿智,现场听众报之以芬芳美丽的鲜花和经久不息的掌声。 ![]() 第一届冯友兰学术讲座由陈鼓应学术基金提供支持,由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办公室协助筹办。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部分同学,以及北京大学耕读社、儒行社的同学们参与了筹办,提供了保障。 ![]() 冯友兰先生故居“三松堂”已经修缮,拟将作为冯友兰先生纪念馆向社会开放。冯友兰先生纪念馆落成仪式之后,北京大学哲学系将举办“中国哲学之路:以冯友兰哲学-哲学史研究为起点”学术研讨会,作为本次讲座的继续延伸之学术活动,以期进一步挖掘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更好地推动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