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微、之众,故名微尘众。 蒋勋把《红楼梦》里的小人物称为“微尘众”。其实,那些生活在大观园里的所谓重要人物,依然是微尘众。 所有微尘众,皆会经历劫难。此劫难之多,若恒河中所有沙数。 尊贵如贾宝玉,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当中就遭受了肉身的无尽折磨。先是被贾环用燃烧的蜡烛油汪汪地泼了一脸,之后又被赵姨娘和马道婆使阴招整得死去活来。真是刚逃过一劫,又遭逢一难。 要知道,这些害宝玉的人,实乃宝玉之亲人。贾环是宝玉同父异母的兄弟,赵姨娘是宝玉的二娘,马道婆是宝玉的干娘。就是这些与宝玉有人情瓜葛的人,却因贪、嗔、痴的缠绕,对善良无辜的宝玉痛下毒手。 最初读到这一回时,我断定害宝玉的这三个人就是《红楼梦》中的反面人物,是彻头彻尾的坏人。如果宝玉和大观园女儿代表纯洁、善良,那么这三个人就代表污秽、邪恶。 然而,后来却慢慢发现这三个人其实也都是可怜人。贾环是那个一直被忽视与冷落的小孩子,赵姨娘是那个一直被轻视与奚落的蠢女人,马道婆是那个真身一直游走在佛门之外的苦命人。他们之小、之蠢、之苦,都代表世间微尘众的一种生命状态和形式。 “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同为微尘众,有些人一直在红尘中迷惘、堕落,而另一些人却能始终持守生命的本真。 我一直觉得宝玉这个艺术形象拥有巨大的文化象征意义。在宝玉身上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品格。宝玉之所以不同于流俗,在大众眼中是个异类,就是因为他兼具人类最高精神偶像的特质。 宝玉太高妙超拔了,所以会被世人称为:痴,傻,疯。然而,有趣的是,这三种大众的“非常态”却往往是圣贤和佛陀的“常态”。 舜帝是儒家推崇的重要精神偶像之一。舜是“孝”的化身,有人甚至认为“孝顺”其实就是从“孝舜”转化而来的。舜在少年儿童时和宝玉的遭遇差不多。他有一个喜欢用棍棒打他的父亲,有一个时刻想害死他的继母,还有一个总想对他取而代之的弟弟。但是舜始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几个人屡屡出杀手,却屡屡失手,最终反而磨练了舜,成就了舜“孝悌”的贤名,还使他成为尧帝的接班人。 每次读到贾环、赵姨娘和马道婆暗害宝玉这段时,我总能想起舜的故事。且不说马道婆,我们都知道赵姨娘和贾环母子在贾府地位不高、自己又不尊重,行为往往不堪,很多人包括丫鬟们都敢和他们叫板,但通读《红楼梦》,始终没有看到宝玉对他们出恶言,相反还常有维护之意。这是宝玉仁爱之心的表现。可以说,宝玉的孝悌近乎舜的孝悌。我们可以大胆猜想,曹公在构思第二十五回时,脑海中应该也有舜的身影在晃动。 《金刚经》中,佛对须菩提说:“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宝玉被贾环泼了一脸热蜡油,痛得大叫,他明知这是贾环所为,却对贾环没有丝毫指责,还要替他隐瞒恶行。这种情况下,宝玉肉身虽痛,却无嗔恨,内心是清净的;贾环肉身无恙,却怨恨滔滔,内心是苦闷的。宝玉的这种慈悲心和宽容心非常人所及。在这一刻,宝玉就是佛陀的化身。 我们敬重宝玉这样的高贵者,同情贾环、赵姨娘和马道婆这样的卑劣者。高贵者自有高贵者的格调,卑劣者也自有卑劣者的手段。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可以用“真”与“伪”来概括。 高贵者最大的“真”是真纯,因真诚而纯洁,他们的生命状态就像一株鲜花把自己绽放在天地之间,无遮无拦,无修无饰;卑劣者最大的“伪”是伪善,因伪装而假善,他们常常披着善的外衣而行恶的勾当。 贾环在暗地里把蜡烛油推往宝玉脸上时,他外在的行为却是在抄写《金刚经咒》;马道婆在偷偷教赵姨娘暗害宝玉时,嘴上念叨的却是“阿弥陀佛”。一面认真修福报,一面努力害人命。 《心经》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卑劣者恰恰相反,是“远离涅槃,究竟颠倒梦想。”我们说,贾环、赵姨娘、马道婆之所以值得同情,就在于他们并非本身是败坏的,而是他们执著于颠倒梦想而不自知。 贾环的本分是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可他偏偏要和哥哥争宠;赵姨娘的本分是恪守妇道、相夫教子,可她偏偏要争面子、争地位;马道婆的本分是吃斋念佛、打坐修行,可她偏偏要游走豪门、四处敛财。这些争宠、争虚名、争钱财,归根结底就是争名和利。世人执着于名和利,就是执着于颠倒梦想。像贾环、赵姨娘、马道婆这样以非常手段去争名夺利,就更是为颠倒梦想所控制了。 《红楼梦》中说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曹公何其睿智,他早已看出,在世人眼里,不懂寻名觅利,只会寻愁觅恨的宝玉,自然是“似傻如狂”的。然而,世人以为的傻狂处,恰是宝玉的高贵处。 【荐读】 红楼一梦警世育人:曹雪芹如何反思教育之败? 贾府之败亡命运 从贾母如何训儿孙就看出来了 不过认得几个字?贾府里有谁能算“读书人” “偏科生”宝玉最易成才?父亲贾政为何没教好 宝玉抓周与“标签效应”:孩子不成器从小就知道? 红楼教育志:“精致淘气”是天才孩子的本能? 《红楼梦》教育的“三大法则”: 琢玉 育心 传家 坐在“宝塔尖”上的贾母 如何对红楼儿女审美教育 好母亲的反例:红楼梦里那些“跑偏”的教养方式 一堂刘姥姥都听得懂的中国哲学课 匆匆那年的黄金时代:红楼儿女致童年 (责任编辑:admin) |